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实验通过将滨珊瑚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复合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并以滨珊瑚与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Plasma,PPP)复合作为对照,分析PRP对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及滨珊瑚与富血小板血浆复合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1、PRP及PPP的制备:选用24只成年新西兰兔,每只动物采集5ml全血,通过两步离心法:第一次将全血离心24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后获取上清液和血小板层;再将上清液与血小板层进行第二次离心3600转/分钟,10分钟,制备PRP及PPP各0.8ml(制备的PRP平均血小板计数为1070×103/μl;制备的PPP平均血小板计数为15×103/μl)。
2、手术步骤:在动物双侧下颌骨体处制作大小15mm×5×4mm洞穿骨缺损,随机选择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将制备好的PRP及PPP分别与500μ凝血酶、0.5ml10%氯化钙及15g制备好的滨珊瑚颗粒混合,制成胶状复合物。将滨珊瑚/PRP复合物植入实验侧骨缺损区,滨珊瑚/PPP复合物植入对照侧骨缺损区。
3、检测指标:术后第2、4、8周时,每次随机选择6只实验动物,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测每只动物双侧骨缺损区的放射性计数。之后,将动物处死,取出双侧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计量检测。术后12周,将剩余动物全部处死,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察。
结果:
1、放射性核素显像结果:术后第2、4周被检动物骨缺损区显示出较高核素浓集。第2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核素计数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第4、8周,虽然实验侧比对照侧有更高的核素浓集,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
2、标本大体观察显示在新骨形成速度方面,对照侧落后于实验侧。术后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区已被完全修复,而对照侧仍可见部分区域未完全修复。
3、X线观察:术后2周实验侧缺损区边缘出现少量模糊云雾状致密影,4周时缺损区的边缘及中央区域出现骨痂影像,8周时骨痂影像面积增大密度增高,至12周时缺损区已充满骨痂影。对照侧4周时缺损边缘区出现点状骨痂影,8周时逐渐汇合成片状,但材料中央仍见较低密度影,至12周时缺损区密度增高,但仍略低于实验侧。
4、组织学观察和计量分析:在新骨形成过程中,实验侧和对照侧在缺损区均可见大量纤维组织生长,在材料区中央及材料与宿主骨交界面可以看到新骨形成及改建。术后第2、4周和第8周,实验侧材料区比较对照侧可以看到更多的梭形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并且有更多的新生骨形成,新生骨量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2周,两侧缺损区植骨床生长没有区别,均见到成熟的大片骨组织,出现皮质骨和骨髓腔,已分化成致密的皮质骨和骨髓腔。
结论:
1、PRP与滨珊瑚复合后能显著促进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
2、PRP能起到很好的促进骨生长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其对成骨相关细胞具有趋化和促进增殖、分化作用。
3、二次离心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提取PRP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