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视觉工作记忆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可以维持和操纵动态记忆中当前相关的视觉信息,以满足正在进行的任务的需求。比如过马路时监控周围的交通,在人流中寻找自己的朋友等,因此,视觉工作记忆是日常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视觉工作记忆的重要性,关于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热点之一。视觉工作记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容量有限,过去关于这种容量有限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个模型:插槽模型和连续资源模型。插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工作记忆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可以维持和操纵动态记忆中当前相关的视觉信息,以满足正在进行的任务的需求。比如过马路时监控周围的交通,在人流中寻找自己的朋友等,因此,视觉工作记忆是日常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视觉工作记忆的重要性,关于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热点之一。视觉工作记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容量有限,过去关于这种容量有限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个模型:插槽模型和连续资源模型。插槽模型认为我们的工作记忆资源是以插槽的形式离散分配的,如果输入的信息超过插槽,多余的信息将不会得到储存。连续资源模型认为我们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灵活分配给需要保留的信息。我们生存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为了支持动态环境中的行为,显然,视觉工作记忆表征也必须是高度动态的,以上两个模型无法解释这种动态。所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可变精度模型(Fougnie,Suchow,&Alvarez,2012;Van den Berg,Shin,Chou,George,&Ma,2012),认为记忆对象接收的资源量及其编码精度可以随着记忆集的增加和减少而变化,并且资源是连续且可变的(Van den Berg et al.,2012)。最近Van den Berg和Ma(2018)提出了资源理性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假设是,大脑可以分配给视觉工作记忆的资源总量是灵活的,取决于资源成本和认知表现之间的平衡。过去很多研究发现我们可以根据任务要求灵活地分配工作记忆资源(Gao,Yin,Xu,Shui,&Shen,2011;Machizawa,Goh,&Driver,2012;van Ede,Niklaus,&Nobre,2017;Ye et al.,2017),视觉工作记忆即使在编码后的保持阶段也会受到空间提示的影响(Griffin&Nobre,2003;Souza,Rerko,&Oberauer,2016)。但是很少有人研究视觉工作记忆表征是否在编码后还会受到任务要求的影响。为了填补当前研究的不足,我们进行了两个研究来分别探讨:1.视觉工作记忆保持阶段的精度预期是否会影响视觉工作记忆的精度表征。2.视觉工作记忆保持阶段的精度预期对精度表征产生影响的原因。研究一中,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证明我们视觉工作记忆保持阶段的精度预期会影响我们的视觉工作记忆精度表征。在实验一中,我们首先通过一个联结学习学习任务来训练被试在精度预期和中性颜色之间建立联结(五个实验都会首先进行联结学习任务)。随后让被试执行一个改编的延迟方向辨别任务,我们发现被试在判断同样旋转角度的旋转方向时,保持阶段的精度预期会对我们行为表现产生影响,但是这不能排除一致性的影响。于是我们将不一致试次都替换成了一个中间角度(30°)进行了实验二,在实验二中我们发现,对于同样的中间旋转角度的方向判断,高精度预期(预期旋转15°)的行为表现显著高于低精度预期(预期旋转45°)的行为表现。综合这两个实验的结果,我们发现个体的视觉工作记忆精度表征会受到保持阶段的精度预期的影响。但是我们不清楚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在研究二中,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实验三中,我们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奖励线索,我们发现当给予被试一个奖励线索的时候,高奖赏条件下精度预期对精度表征的影响消失了,然而在低奖赏条件下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假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奖励线索提高了被试的注意准备以及任务努力程度,导致被试一开始就投入很多的记忆资源使得记忆表征变得十分的稳定,不会再根据任务需求而灵活的变化。在实验四中,我们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提高了被试需要记忆刺激的数目,迫使被试在编码阶段投入更多的记忆资源,当被试投入更多的记忆资源时,精度预期对于精度表征的影响消失了。在实验五中,我们在实验四的基础上增加了奖赏线索,从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编码刺激为三个的时候,即使是在低奖励的条件下,精度预期对于精度表征的影响仍然消失了。综合研究二的三个实验,我们认为视觉工作记忆保持阶段的精度预期之所以会对我们视觉工作记忆精度表征造成影响,是因为我们通常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不会一开始就使用全部的资源去完成工作记忆记忆任务。总的来说,本研究发现视觉工作记忆保持阶段的精度预期会影响视觉工作记忆的精度表征,这种影响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我们在使用工作记忆资源时遵循成本收益原则,通常不会将记忆资源在编码时就全部使用,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根据任务要求灵活的分配记忆资源。但本研究仅从行为的层面上探讨了视觉工作记忆保持阶段的精度预期对精度表征影响的机制,并没有探讨这种影响产生的神经机制,未来我们可以利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探究这种影响产生的神经机制。
其他文献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个体能够预料到有害结果的情况下,仍然自愿将计划做的事情向后推迟的一种行为(Steel,2007)。拖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问题行为,它对人们的学习成绩、工作效率、主观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Balkis&Erdin(?),2017)。因此,系统探究拖延行为的产生机制并进行拖延干预研究,对于个体生活改善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不必要的思维、意象、想法和冲动不由自主地进入意识(强迫思维)为特征,个体尝试通过重复的行为和精神行为(强迫行为)来中和强迫思维。亚临床强迫倾向个体是具有强迫症患者相同或类似症状的健康人,可能存在强迫症患者特有的障碍或者功能缺损。以往大量的研究证实,用亚临床强迫个体为样本进行研究,能为强迫症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研究调查显示,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重视对父母亲密伴侣暴力中直接受害者的研究,但是当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发生时,妇女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相对于妇女这类直接受害者而言,家庭中的子女也是受害者,由于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对家庭中子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存在一定的隐蔽性,短时间内不易被发现,因此不易被研究者所重视。可实际上,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主要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发
为谁减负?减什么负?怎样减负?是本研究进行思考并要解决的问题。2018年1月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秉持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理念,强调教师至关重要的地位。2019年12月国家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把焦点聚焦于中小学教师群体,触发了本文在减负政策背景下研究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关问
道德是一个极其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话题和心理发展领域,日常公共行为中充斥着对善与恶、好与坏的区分。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根据一定标准评判自己和他人行为是非对错、善恶好坏的能力,这个评判标准代表了个体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人们的评判标准通常会出现很大差异,道德判断的年龄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希望捕获道德判断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心理过程,从而预测个体
同性恋偏见是人们对同性恋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消极态度。基于恐惧管理理论,个体产生偏见的根本原因是外群体这种威胁会引发不安全感和死亡恐惧。外群体作为威胁不仅会对自身产生潜在威胁,还会对内群体产生潜在威胁,所以使得个体会对外群体表现出偏见。另外,依恋理论指出,在面对威胁性信息时,个体会基于内部工作模型提供一种防御功能,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倾向于依靠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型使用不同的依恋策略来进行防御性加工。已有研
攻击是意图造成伤害行为的一个总括性术语,是在人类和动物的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适应性的竞争行为。然而攻击行为会对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危害社会的安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关系密切,一般攻击模型理论认为特质愤怒这一人格因素与挑衅情境因素通过认知、情感和唤醒的相互作用影响攻击行为,在决策和结果评价两个阶段心理资源的投入量决定最终的行为结果,因此对两者关系间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生理基础的探讨则
个体离开家乡地,于其他地区旅居会产生多文化经验。多文化经历可能会让旅居者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压力,人们可能找到缓解这些压力的途径,也可能难以适应旅居地不同的文化准则和社会条件(Oh et al.,2002)。在此过程中,旅居者还会将家乡和旅居地文化进行评价与对比,重塑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文化依恋和文化自信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态度,文化依恋侧重描述与文化群组间建立情感联系而产生的安全感(Hong e
儿童挑食行为被定义为儿童拒绝一系列熟悉和不熟悉食物的饮食行为(Smith,Roux,Naidoo,&Venter,2005)。挑食行为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暂时性的行为。研究发现儿童的挑食行为在婴幼儿期就会出现,2.5-4.5岁处于一个稳定流行时期(Dubois,Farmer,Girard,Peterson,&Tatone-Tokuda,2007),但是缺少挑食行为发展路径的研究。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
创造性领域一般性和特异性机制(后简称领域观)一直是创造性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持领域一般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存在一种基础创造性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任何领域表现出创造性的必要前提;持领域特异性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创造性认知能力存在于某一特定领域,且很难迁移到其他领域。近年来,研究者结合两个方向的观点提出了整合的模型,认为不同领域的创造性具有一个共享的创造性认知成分。该成分与特定领域的思维和知识技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