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网络负面信息对消费者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人效果理论由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之后成为了传播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应用的日益发展,错综复杂的互联网平台加大了品牌负面信息传播的可能性、不可控性以及危害性,同时也为第三人效果研究打开了新视野和新思路。本研究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负面信息传播为背景,以第三人效果为理论基础,探讨品牌网络负面信息是否会在消费者身上引发第三人效果认知,而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出现是否会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后续系列行为。此外,本研究还引入了多个中介因素来加深探讨它们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在检索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逻辑严密的研究假设,以保证获得科学、可靠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当消费者在网络上接收到品牌负面信息时,会倾向于评估该品牌负面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年龄越大的消费者所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越强。其次,本研究将教育程度作为社会距离指标,证明了社会距离会影响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强弱。当消费者接收到品牌网络负面信息时,会倾向于认为该信息对学历与自己相同者的影响较小,对学历比自己低者的影响较大。再有,对品牌网络负面信息涉入程度越深、接触频率越高的消费者,也会倾向于认为该信息对自己的影响较小,对他人的影响较大。最后,在关于第三人效果认知与后续行为关系的研究中,结果证明当消费者在网络上接收到品牌负面信息时,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与其后续的品牌购买行为倾向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第三人效果认知与转发/告知他人行为之间则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通过引用现实社会中的品牌网络负面信息传播案例,对消费者第三人效果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为企业在防范品牌负面信息传播或开展品牌危机管理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描述一种构建与PCR产物直接连接的克隆载体的方法.以高拷贝克隆载体pUC118为骨架载体,在pUC118质粒氨苄抗性基因的Eam1105 I 酶切位点上,以点突变的方式封闭Eam1105 I 酶
因碳纤维(CF)表面惰性导致的与树脂之间的界面问题成为限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改性CF表面,(1)氧化石墨烯(GO)和二氧化硅(SiO2)协同涂覆;(2)碳点(CD
<正>选修班组建:56名学生自愿报名组成,主要来自本校高一五个班和高二两个班,少数来自94中、垂杨柳中学、北京四中,及沙河、南口、实验等校。一、案例内容概述语文必修(一)中
会议
含有同源异型结构(homeobox)的蛋白质是一大类DNA结合蛋白,在胚胎发育、基因表达调节、细胞分化、神经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了同源异型框与其他结构域同时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会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对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既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从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程度。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能力、质量管控等成为了考验制造业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制造业企
投资决策问题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财务问题之一,越是有效的投资越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提高其行业竞争力。反之,无效的投资将会抑制企业的良性发展,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因此,
为了优化筛检cDNA微阵列中靶基因的最适长度、浓度及点样溶液的种类,设计持家基因beta actin和GAPDH RT-PCR 3对引物,产物长度在189~1 078 bp之间,以乙肝病毒DNA片段为阴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