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关五输穴内容的梳理、研究、归纳和总结,深入阐述荥穴的主治特点和色的临床意义,探讨“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的深刻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五输穴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期更好地完善针灸理论并指导临床,开拓个人临证诊疗思路,培养知常达变的能力。研究方法:依靠学校及首都各个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及发达的网络查询途径,先借助《中华医典》光盘搜索古籍文献目录,然后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查阅古代医书及文史资料,并采用以下方法:①文献整理:查阅《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难经》、《类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古籍,搜集有关“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的内容,加以整理分析,试图说明其理论内涵。②文字溯源:运用古文字研究的方法,查阅《说文》等古籍,阐述“色”“荥”等的文字内涵,来究其本意。③对比分析:将历代医家对于荥穴的用法加以对比,运用分析、归纳、推理、联想等思维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从中探讨“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①五输穴理论认为,荥穴本义原指极小的水,形容十二经脉在此部位气血微流,似萦绕迂回的泉水。故荥穴气血始出而未盛,从阴部渐出阳部,既可以用于泄热,又可以用于补阳;既用于治疗脏病,又可用于治疗外经病。②“色”字本义就是面部气色,后指代神情、神色等。色是脏腑气血之外荣,故观色可知内脏之疾,内脏疾病尚未发作,即可出现色的变化,即“色在病先”。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血,是色的内在物质基础。色变为气血始变而未化,是疾病刚发生于萌芽之时,正可对应于荥穴之气血始出而未盛。③色与荥的联系点就是气血,荥穴是气血始出而未盛,色变是气血始变而未化,从色变到发病,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色者取之荥”中的五输对应五时,井荥输经合各自对应一季,特性分明,理论完善,俨然已经是相当规范化的四时取穴法的认识与用意。虽然《内》《难》对于五时五输的认识相差一季,但这只是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难经》为刺之正,《内经》为刺之变,同时又体现了五行互藏理论,将五行与脏象密切结合,使“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④多数后世医家对《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变主五输”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此较有研究的当属《黄帝内经太素》和《类经》,而历代关于荥穴的应用绝大多数仅限于《难经》“荥主身热”,也就是说几乎失去了本来荥穴补阳的作用,现代专门有关“病变于色者取之荥”报道不多见,尚有董氏奇穴等新的学说,为经典理论应用于针灸临床带来了新的思路。研究讨论:①既然色是脏腑气血之外荣,由色诊可以在早期进行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有必要深入研究色诊,进一步弄清面诊、掌诊、足诊等诊法规律,只是目前色诊限于某些原因,不容易实现标准化和量化;②将“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的四时针刺与“五变主五输”理论配合“五行互藏”观念,可以扩大逆针灸的主治范围与取穴思路,如考虑应用荥穴来进行美容等等;③由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的解释角度独特,不容易一言以蔽之,再加上“五变主五输”与五行互藏之繁复,导致多数后世医家对此重视程度不够,故有必要追溯经旨本义,同时勤于实践,以临床成果来检验理论,推动理论的完善与进步,然后再进一步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