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 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及相应供血动脉的形态学观察,探讨CTPI、CTA在颈内动脉系统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4月~200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无颈内动脉系统TIA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在发病<48小时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行CT平扫、CTPI及CTA检查。对比并分析病例组缺血区和对侧对照区,病例组与对照组脑内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分析与CTA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1. 35例患者在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有28例(80%),其中MTT图上发现灌注异常区28例,CBF图阳性发现23例,而CBV图上仅15例;另外7例所有灌注参数图上均未发现灌注异常区。2. 35例患者患侧及健侧的平均MTT分别为(4.97±2.65)s和(3.94±0.69)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及健侧的平均CBF分别为( 58.68±52.73 ) ml·100g-1·min-1和( 68.27±60.32 )ml·100g-1·min-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及健侧的平均CBV分别为(2.98±2.12)ml·100g-1和(3.01±2.15)ml·100g-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平均ΔMTT分别为(1.23±2.23)s和(0.23±0.19)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平均ΔCBF分别为(11.11±11.40)ml·100g-1·min-1和(4.68±5.14)ml·100g-1·min-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平均ΔCBV分别为(0.25±0.22)ml·100g-1和(0.21±0.20)ml·100g-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35例患者中,CTA显示颈内动脉系统动脉异常者28例(80%)。在28例CTA异常者中,相应供血区CTPI异常者25例(89%);7例CTA未发现血管异常者中,CTPI异常3例(43%),两者CTPI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35例患者中CTPI、CTA出现异常的对应关系存在以下4种情况:⑴CTPI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显示其责任血管者25例(71%),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16例,血管多发软斑块13例,颈内动脉系统发育不良6例,并有多种病因共存现象。⑵CTPI发现灌注异常,而CTA未发现责任血管者3例(9%)。⑶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而CTA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3例(9%)。⑷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及CTA未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4例(11%)。结论:1. MTT是颈内动脉系统TIA在CTPI检查中最敏感、最主要的指标,CBF、CBV的变化可反映患者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状态。2.颈内动脉系统的低灌注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多发粥样斑块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3. CTPI与CTA联合应用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诊断提供了直接客观的影像学信息,并可以为TIA的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