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根据其病理及临床特点的差异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4版《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淋巴瘤共有80个亚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分为B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T/NK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均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常见首发表现,全身淋巴结都可受累,同时常伴有肝脏、脾脏增大,晚期症状及体征有发热、贫血和恶病质等。欧美国家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中国病人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恶性淋巴瘤病人而言,早诊断、准分期、勤检测是诊断及治疗的关键。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超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检查等。CT是目前诊断淋巴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对于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脏器官的浸润程度的观察均有很高的敏感性;但是,CT扫描只针对局部,不能顾及到全身,同时CT扫描存在电离辐射,短期内多次扫描对人体会造成损害。超声检查方便、价格低廉;但是它只能提供病灶的解剖学信息,以淋巴结及淋巴器官的体积大小为依据判断淋巴瘤病人的病情。PET-CT将PET与CT融为(?)体,病灶的功能与分子代谢的信息由PET扫描提供,病灶的具体解剖定位由CT扫描提供,一次扫描可获得全身的断层图像,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但是由于存在电离辐射且价格高昂,PET-CT在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尚受到一定的制约。随着磁共振场强的不断提高和相应后处理软件的不断研发,功能磁共振在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B-DWI)是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一种,它将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 EP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成像(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STIR)、敏感编码技术(sensitivity encoding, SENSE)相融合,通过检测机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程度来判断机体内细胞的良恶性,从分子水平对疾病的良恶性进行诊断。磁共振WB-DWI技术对被检查者无辐射损害,无需对比剂,病人可接受性强,安全性高,短期随访的可行性大。近年来,WB-DWI逐渐成为国内外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逐步应用于临床。本论文旨在初步阐述磁共振WB-DWI技术在恶性淋巴瘤的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区别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提供定性及定量资料。材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已经过临床确诊的恶性淋巴瘤病人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43.62±3.2岁;其中霍奇金淋巴瘤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7例。3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中,按其细胞来源不同,B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T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选取正常志愿者20名,其中男、女各10名,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5.31±4.6岁。所有45例病人和20名正常志愿者均分别使用荷兰Philips Intera Achiev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扫描结束后,在Philips. EWS工作站上对扫描数据进行后处理,测量肿大淋巴结的ADC值。将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图像结合同期的其它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性质的淋巴结ADC值的差异。所有的测量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多样本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正常志愿者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表现:背景信号如肌肉、脂肪、血管信号被充分抑制呈低信号。中枢神经系统、腮腺、颌下腺、肾脏、脾脏、椎间盘、卵巢、前列腺表现为明显高信号;颌下、口咽淋巴环、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区域可见对称分布的小点状稍高信号,为淋巴结显影。正常志愿者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1198.70±89.58)×10-6mm2/s,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淋巴结的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恶性淋巴瘤病人显示为双侧颌下、口咽淋巴环、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区域可见对称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团块状稍高信号影,为病变淋巴结。恶性淋巴瘤病人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752.23±60.66)×10-6mm2/s,不同部位的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779.25±71.28)×10-6mm2/s,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746.39±57.54)×10-6mm2/s,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P=0.167)。B细胞源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748.28±38.10)×10-6mm2/s, T/NK细胞源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751.37±39.84)×10-6mm2/s,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14)。恶性淋巴瘤病人淋巴结治疗前、后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志愿者淋巴结、恶性淋巴瘤病人淋巴结之间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 WB-DWI是显示恶性淋巴瘤肿大淋巴结和诊断淋巴瘤疗效的一种可靠影像学方法。2. ADC值测定有助于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3. WB-DWI难以鉴别和确定淋巴结的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