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挤土桩工程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o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制桩因具有无噪音,无振动,无冲击力,施工应力小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预制桩同样是一种挤土桩,而且随着高层建筑物的大量兴建,在密集建筑群中建造高层房屋,沉桩的挤土效应会对邻近建筑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挤土桩工程施工对周围既有建筑物的影响作研究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便于工程管理的角度,提出一套从理论分析到施工邻近程度判别,再到施工保护措施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安全施工并形成技术体系。 挤土桩施工对周围建筑物影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小孔扩张理论法及数值模拟的方法。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小孔扩张理论的计算方法。完整的阐述了基于Mohr-Coulonlb屈服准则的柱形孔扩张理论和球形孔扩张理论的解答,并归纳总结出统一的表示形式。分析了饱和软粘土这一特殊情况的孔扩张的解答,以及在饱和软粘土中沉桩时土体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计算方法。 小孔扩张理论的分析方法虽然被普遍采用,但由于它假设应力只与径向坐标r有关,而与竖向坐标z无关,导致了理论和实际的偏差。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提出一种改进的位移贯入法来模拟桩贯入的过程,对沉桩挤土效应作非线性分析。首先分析单桩的挤土效应,对不同的土弹性模量、c值、ψ值、桩径及桩长产生水平及竖向位移场作比较,找出各种参数对位移的影响关系。并把单桩的数值分析结果与基于小孔扩张的理论解作对比。再分析有邻桩情况下沉桩的挤土效应,并与单桩的情况作对比。计算表明,在单桩情况下,水平及竖向位移量随着深度及离桩轴线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土层的弹性模量、c值、ψ值的减小,产生的位移量增大;随着桩径变大及桩长增长,产生的位移量增大。在有邻桩情况下,两桩之间的水平位移及竖向隆起均比已施工桩外侧的位移大。数值解和解析解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但数值分析的结果大于解析解的结果,解析解减小的趋势比较快,数值解减小的趋势比较平缓。由计算分析可知本文提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可以克服小孔扩张理论的不足,结果更精确,为挤土效应分析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根据上述挤土效应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并利用太沙基承载力理论及附加应力原理,本文分别针对既有建筑物基础为浅基础及桩基础,讨论并提出了邻近程度判别公式。最后,针对新建的桩基础工程属于邻近施工的情况,本文研究了邻近挤土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包括三大类:一是在新建桩基础工程侧的保护措施;二是在周边地基处采用的地基处理措施:三是在邻近既有建筑物侧采取的加固措施。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需要,通过对PHC管桩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浸水载荷试验,利用滑动测微法进行桩基内力测试,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天然工况及浸水工况下的单桩承载特性。然
为满足胶州湾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求,s,简称AHP法)分别建立了陆域和海域的稳定性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得出9种陆域因素和4种海域因素对工程地质稳定性影响程度的权重。在1:10万的底图上,对胶州湾地区进行了单元网格剖分,共剖分单元409个,其中陆域343个,海域66个;对陆域采用边长为3km的正方形网格剖分,对海域单元进行了加密剖分(沿NW~SE对角线将正方形单元剖分为两个三角
在现代土力学中,挡土墙后土压力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困扰岩土工程界的传统课题。经典的库伦和朗肯土压力理论,因其具有计算模型简单易用、力学概念清晰明确的优点,一直为工程设
目前,工程结构设计大多数基于刚性地基假定,地震分析只考虑上部结构。当地基刚度很大而上部结构刚度很小时,这种假定在工程精度范围内是合理的,但当上部结构与地基的刚度比增
传统的结构抗震方式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抗地震作用和减小结构的水平位移,以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的“三水准原则”。而结构减震控制则是安装某种装置(如隔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强调竞争与合作且以合作为主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供应链协同管理适
异形柱通常指截面为L、T、Z、十形且截面肢高宽比≤4的钢筋混凝土柱,对于10~15层的小高层建筑,由于轴压比限制等因素往往要求截面肢高宽比≥4,本文将此类构件称为宽肢异形柱。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分别对钢框架半刚性节点连接和钢板剪力墙进行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半刚性节点具有良好的转动性能,使得半刚接钢框架延性好,但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