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芥酸是22碳的超长链脂肪酸,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低,因此,低芥酸被视为衡量菜籽油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FAE1基因是控制芥酸合成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已在拟南芥、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等植物中克隆,并在甘蓝型油菜中进行了表达分析,称芥酸含量差异主要有编码区序列的变异所导致,但在白菜型油菜中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我国是白菜型油菜发源地之一,蕴含丰富的优异资源,利用我国白菜型油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酸是22碳的超长链脂肪酸,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低,因此,低芥酸被视为衡量菜籽油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FAE1基因是控制芥酸合成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已在拟南芥、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等植物中克隆,并在甘蓝型油菜中进行了表达分析,称芥酸含量差异主要有编码区序列的变异所导致,但在白菜型油菜中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我国是白菜型油菜发源地之一,蕴含丰富的优异资源,利用我国白菜型油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发掘新低芥酸基因源,并对白菜型油菜的FAE1基因进行研究,对丰富油菜低芥酸基因源的遗传基础,促进我国油菜
其他文献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是全球纺织工业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棉花产业面临着控制生产成本、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纤维品质的巨大挑战,选育并种植低生产成本、高产、优质的棉花品种尤为重要。杂交棉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适度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然而,由于缺乏强优势组合且F_l代制种成本较高,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远不如水稻和玉米那样广泛。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棉花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遗传机
水稻在我国已有7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稻米的总产量及播种面积均居世界前列。被认为我国栽培稻祖先种的普通野生稻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多样性。然而,我国栽培稻的起源过程及起源地,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与此同时我国栽培稻的籼粳分化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因此,若要探讨我国水稻的起源进化过程,就需要从这些争论入手,寻找能确切证明某种观点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水稻叶绿体基因组为全长约134,525bp的环型
燕麦在世界各大洲分布广泛,并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饲、草、经、药多用作物而供人类栽培利用。燕麦属(Avena.L)内具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物种的起源地可能不同,与二粒小麦和大麦的地理类群分布有关。栽培燕麦被认为作物起源中的次生作物。燕麦种质资源包括燕麦野生近缘植物、地方品种、选育品种(系)和遗传材料等,不仅是燕麦育种的物质基础,更是关系到人类农业生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宝贵种质资源之一。燕麦种质资源按
陆地棉野生种系又称半野生棉,原产于美洲墨西哥等地,是未栽培驯化的野生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为棉花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黄萎病是世界性的棉花重大病害,严重威胁和阻碍棉花生产的发展。目前为止,棉花高抗黄萎病的抗源材料是十分缺乏的,因此,寻找新的抗黄萎病种质资源并研究其抗病机制成为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必需途径。本文对220份陆地棉7个野生种系进行黄萎病菌的抗性筛选,用8份不同抗性材料进行了黄萎病抗性
几丁质酶(EC3.2.2.14, Chitinase)简称Chi,分布广泛,以几丁质作为它的天然底物。病原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几丁质,几丁质酶可以通过降解病原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以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的目的,且被分解后的细胞壁碎片还可以诱发寄主植物自身的抗病性增强。此外,有些几丁质酶兼有溶菌酶活性,可以通过破坏病原菌的内部结构使病原菌致死。几丁质酶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当前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
选取5个抗旱节水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采用防雨池栽的方式,研究了在冬小麦拔节期充分供水和水分胁迫-复水处理的补偿效应,分析了5个品种形态指标、冠层温度和冠层结构在水分胁迫-复水时的变化规律以及品种产量和产量WUE的差异,找出抗旱品种、节水品种在水分胁迫期和水分胁迫复水后的变化特性,提出了用品种形态指标和群体特征鉴定品种抗旱节水性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从形态指标来鉴定小麦的抗旱节水性,可以得出两
开花是植物生命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受温度、光照、水分等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生理过程。春化作用是一些一年生或多年生的温带或亚热带植物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而启动或促进开花的过程。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能够适应多样的种植环境,与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同春化需求类型的品种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小麦对春化需求的不同划分为春性、弱冬性及冬性三类。前人的研究也证实这三类小麦中蕴含着不同的春化基因,并且春化基因间的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之一。分析和定位大豆产量的影响因子进而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改良是提高大豆产量、满足人类对蛋白和油脂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具有半矮杆、广适应性、高产等优良性状的栽培大豆品种中黄13为父本,以具有抗旱、高抗胞囊线虫1号、4号等生理小种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中品03-5373为母本组成的261个重组自交家系群体为材料。开发并利用分子标记及F
线粒体是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中间物质的细胞器。前人研究表明,线粒体是种子最先老化损伤的部位。因此,开展老化对线粒体结构、功能及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从线粒体水平揭示种子的衰老机理,提出延缓和预测种子衰老理论和技术。本研究以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中豆27”种子为实验材料,含水量回湿至14 %后进行40°C老化处理,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耗氧速率测定、酶活性测定等
转基因作物的分子结构特征既是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也是建立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的基础。本研究以转cry1Ac基因抗虫棉“鄂杂棉1号”为实验材料,探索了其外源DNA插入结构的分析方法,并对其基因组一端旁侧序列进行了初步解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品系特异性定性PCR及定量PCR检测方法,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稳定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各项参数满足国际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要求。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