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金锁记》自译与改写英版本反响不佳的原因分析——从译介学的角度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才华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广大读者与评论家的喜爱,影响深远。然而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她的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创作领域,忽视了张爱玲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杰出才华。事实上张爱玲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她还亲自翻译和改写自己的部分作品。本文选择研究张爱玲作品《金锁记》的自译与改写。《金锁记》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在五十年代张爱玲移民美国之后,她根据《金锁记》的故事,用英文改写成The Rouge of the North,期待凭此打入英美市场。这本书首先被一家美国出版社拒绝,迟至1967年由一家英国出版社出版,但在当时市场反应极其冷淡。经此一役,张爱玲放弃了成为英语作家的期望,转而专注中文写作。几年后,张爱玲应夏志清的要求将《金锁记》译成英文发表于1971年,收入夏志清主编的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译文题目是The GoldenCangue,此译本在当时也并未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张爱玲对《金锁记》的改写与自译所产生的两个版本在当时英美世界反响不佳。本文就是基于这个事实,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译介学要求对译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译文分析层面,要把她这一现象同当时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揭示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因素对文学翻译现象的操纵和影响。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对象与动机,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框架。第二章集中展示了张爱玲的生活与作品,其中包括张爱玲生平,作为双语作家和译者的张爱玲,本文选择研究张爱玲的原因,和对《金锁记》及其他三个版本的基本介绍;接着总结了学界对张爱玲和张爱玲翻译的研究。第三章系统地介绍了译介学的定义,起源,基本理论,方法和意义。第四章则具体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张爱玲对《金锁记》的自译与改写所出现的两个版本在英美世界反响不佳的原因,揭示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因素及译者的策略选择等对这一文学翻译现象的操纵和影响。最后的结论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发现和局限性。
其他文献
关于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课题。学习中的归因因素,成就动机因素和自我效能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重视。它们都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个新视角,主要关注非文学文本的分析,旨在揭示意识形态,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受到公众的广泛欢迎。然而大多
语用学是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言语中语言符号的功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而预设则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现象。预设最初是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
《活着》是一本在中国十分畅销的小说,自1993年出版以来,销量一直很高。该小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外也颇受欢迎。其英文版由美籍学者白睿文所译,该译本在美国发行后占据了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