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才华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广大读者与评论家的喜爱,影响深远。然而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她的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创作领域,忽视了张爱玲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杰出才华。事实上张爱玲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她还亲自翻译和改写自己的部分作品。本文选择研究张爱玲作品《金锁记》的自译与改写。《金锁记》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在五十年代张爱玲移民美国之后,她根据《金锁记》的故事,用英文改写成The Rouge of the North,期待凭此打入英美市场。这本书首先被一家美国出版社拒绝,迟至1967年由一家英国出版社出版,但在当时市场反应极其冷淡。经此一役,张爱玲放弃了成为英语作家的期望,转而专注中文写作。几年后,张爱玲应夏志清的要求将《金锁记》译成英文发表于1971年,收入夏志清主编的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译文题目是The GoldenCangue,此译本在当时也并未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张爱玲对《金锁记》的改写与自译所产生的两个版本在当时英美世界反响不佳。本文就是基于这个事实,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译介学要求对译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译文分析层面,要把她这一现象同当时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揭示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因素对文学翻译现象的操纵和影响。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对象与动机,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框架。第二章集中展示了张爱玲的生活与作品,其中包括张爱玲生平,作为双语作家和译者的张爱玲,本文选择研究张爱玲的原因,和对《金锁记》及其他三个版本的基本介绍;接着总结了学界对张爱玲和张爱玲翻译的研究。第三章系统地介绍了译介学的定义,起源,基本理论,方法和意义。第四章则具体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张爱玲对《金锁记》的自译与改写所出现的两个版本在英美世界反响不佳的原因,揭示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因素及译者的策略选择等对这一文学翻译现象的操纵和影响。最后的结论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发现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