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语中的否定通常表达对某一场景或某一命题的否定,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词层面上表现为否定语素,如“不-”、“无-”和“非”;在句子层,汉语中的“不是”和“没有”等否定词通常被认为是传达否定意义的否定标记;在语篇层面,其否定的范围和焦点要放在语境中才能被理解。句否定通常是指形式和意义都是否定的句子。例如,“他不是学生(ta bu shi xuesheng)”。但在汉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否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的否定通常表达对某一场景或某一命题的否定,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词层面上表现为否定语素,如“不-”、“无-”和“非”;在句子层,汉语中的“不是”和“没有”等否定词通常被认为是传达否定意义的否定标记;在语篇层面,其否定的范围和焦点要放在语境中才能被理解。句否定通常是指形式和意义都是否定的句子。例如,“他不是学生(ta bu shi xuesheng)”。但在汉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否定句,它们拥有否定形式但实则表达肯定的意义。“R不是一般的X”构式便是其中一个常用现象,广泛用于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但却鲜有相关研究,仅有的几个研究也多是静态描述,并未涉及该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更没有语料数据支撑。鉴于此,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背景,以“R不是一般的X”构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构式传承(Construction Inheritance Theory)、构式压制(Construction Coercion Theory)、去范畴化理论(Decategorization Theory)相融合,建立ICD模型探究其深层的认知机制,并详细分析其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同时,笔者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CCL)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语料库中获得305个有效语料,建立封闭语料库,对其加以定性定量分析,为期为本研究提供语料支撑。分析发现:1.句法上,“R不是一般的X”构式有三个变体形式,即“R不是一般的”、“不是一般的X”和“R不是一般的X”,其中“R不是一般的X”是原型样本,所占比例为90.49%。该构式按照R和X的词性划分又分为14个子类。能够进入“R不是一般的X”构式的R项和X项都有自己的句法偏向。能够作为构式R项的多为代词和名词,总比例为73.77%。除了典型的代词和名词之外,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进入R项,而能够进入X项的76.72%是名词。2.语义上,“R不是一般的X”整个构式表达的是通过否定X的一般性,离变R范畴达到强调R高程度性的构式义,这就要求构式内部成员R和X之间存在一定的语义关系,才能引发去范畴的动态过程。3.语用上,“R不是一般的X”构式是一个高语境的表达式,有改变非典型成员地位的作用,强调言语中表达的钦佩、不认同和抱怨的语气,同时也体现了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件的主观性。本文是以“R不是一般的X”构式为语料的一次尝试性研究,首次试图通过建立ICD模型研究该构式的内部工作机制,挖掘其去范畴化运作过程的动因,还提出了“R不是一般的X”构式研究的哲学意义和语言学理论意义,如构式中体现的范畴重构,语言的创造力等观点。
其他文献
《云雀之歌》是美国杰出女作家薇拉·凯瑟的第三部小说。小说中主要围绕女主人公西娅·克朗伯格的成长展开,描写了西娅如何从一个小镇姑娘成长为知名歌唱家的成长过程。本文重点分析小说中的多重空间中的抗争问题。小说通过对西娅成长历程的详细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存空间问题的思考。小镇姑娘西娅的生存空间无法满足她的艺术家梦想,她必须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抗争,她不仅要努力冲破生活,工作和学习空间的各种限制,还必须面对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美国南方作家之一,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月之光》是他最具代表性长篇小说之一。该小说被认为是福克纳文学创作中的里程碑式作品。《八月之光》以独特的美国南方社会为背景,描述了南方女性在父权和清教权力统治下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八月之光》的女性主题体现了福克纳对南方女性的命运的关注以及出路探寻。本文基于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对《八月之光》中女性的成长进行研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流浪的星星》是一部当代历史小说。它是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于20世纪80年代书写的二战期间两个女孩流浪的故事,一个是犹太女孩艾斯苔尔,另一个是巴勒斯坦女孩萘玛。她们的青春没有鲜花和爱情,反而充满了暴力、饥饿、疲倦、流浪和死亡。在这个可怕的时代,犹太人的身份使艾斯苔尔被驱逐,她从此踏上了寻找家园的道路。最终在宗教和民族归属感的引导下,艾斯苔尔在内心世界逐步建立了自我意
《廊桥遗梦》是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ter)于1992年撰写的一部小说,在世界文坛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该作品一经问世便激起了文学评论家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因为婚外恋的主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并在199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创造了销售神话,且连续三年都稳居榜首。1995年同名电影《廊桥遗梦》在好莱坞上演,由美国两大资深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联袂主演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节选自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编著的《善良之悖论:人类进化中道德与暴力的怪异关系》(The Goodness Paradox---The Str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Violence in Human Nature)第二章。该著作将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探索了人类善良与邪
词类范畴化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而汉语等分析性语言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概括词的兼类问题成为了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词类标注会影响词典编撰的义项设置、释义和配例,而逻辑思维过程词项作为词典中表达逻辑思维过程的词项具有多义性和语法多功能性,因此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现代语委语料库,研究逻辑思维过程词项在《汉英词典》(第三版)、《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当今国际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慢人》是库切自2003年获诺贝尔奖后的首部作品。自本书出版以来,便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后现代理论,对《慢人》中的后现代性进行分析,聚焦于库切对作家创作困境以及普通人生存困境的关怀。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库切及其作品、国内外库切作品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本文的布局结构。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从
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华人随即开始向美国移民。这些华人移民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一套生活方式。他们聚居在像是贫民窟一般的唐人街里,他们先是做淘金矿工,之后又做铁路工人、洗衣工、家庭佣人以及其它一些卑微的工作。他们遭遇了来自主流白人社会的歧视、种族主义,甚至是排斥。关于早期的华人移民有很多的负面描述,其中的一个谬见认为男性华人移民是白人女性潜在的性侵犯者,并且这一谬见还在某一时期引起了
自从“门罗宣言”以来,美国一直将拉丁美洲视作其“后院”并肆无忌惮地插手和主导拉美事务。奇怪的是,秘鲁作为美国“后院”中一个不起眼的、拉美的二流国家却敢于在IPC问题上向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美国说“不”,出乎意料的是,美国并没有采取其惯用的手段,像之前对付其他同样违背美国意愿的拉美国家那样推翻其政权,相反美国却在IPC问题上同秘鲁妥协。本文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部分从秘鲁的视角出发,阐述秘鲁政府所采取的强
“哈佛歧视亚裔”案源于2014年,美国犹太裔律师爱德华·布鲁姆(Edward Blum)领导的“学生公平入学”组织指控哈佛大学为了族裔多元化而“平衡”掉优秀的亚裔申请者。该组织认为这种基于种族的“平权法案”录取政策违反了民权法。虽然许多华裔痛感自己是“平权法案”的受害者,然而美国却还有相当一部分华裔反对这个声称要帮助维护亚裔权力的组织,转而支持哈佛。本文主要探究这些华裔支持哈佛实行“平权法案”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