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油泥焦是危废油泥经过热解回收部分油品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迄今为止,由于缺少处置大宗油泥焦的技术,通常以堆放为主,潜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无害化处理油泥焦是油泥终极处置必须解决的问题。油泥焦作为一种高灰分、低热值的劣质燃料,通过清洁燃烧回收其热量自然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但存在实现高效燃烧效率、烟气污染控制和有害物质固化等诸多技术难点。为开发油泥焦高效清洁燃烧技术,本研究开展了油泥焦在毫克级、克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泥焦是危废油泥经过热解回收部分油品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迄今为止,由于缺少处置大宗油泥焦的技术,通常以堆放为主,潜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无害化处理油泥焦是油泥终极处置必须解决的问题。油泥焦作为一种高灰分、低热值的劣质燃料,通过清洁燃烧回收其热量自然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但存在实现高效燃烧效率、烟气污染控制和有害物质固化等诸多技术难点。为开发油泥焦高效清洁燃烧技术,本研究开展了油泥焦在毫克级、克级和公斤级的燃烧实验,在实验室尺度下系统地研究油泥焦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规律,并获得如下结果:(1)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油泥焦、褐煤及其混合物燃烧特性,并利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Flynn-Wall-Ozawa(FWO)和Friedman(FR)等方法计算其燃烧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油泥焦燃烧主要是固定碳燃烧过程,而褐煤燃烧是挥发分和少量固定碳连续燃烧的过程。褐煤比油泥焦具有更好的燃烧特性,平均活化能更低。油泥焦和褐煤共燃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当混合燃料中褐煤占比为75%时协同促进效应达到最强。通过比较KAS、FWO和FR的结果发现,FR法能够更好的体现反应变化的趋势,而KAS法和FWO法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通过比较油泥焦和褐煤共燃动力学参数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计算值发现,利用热重分析预测混合燃料的燃烧性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油泥焦与褐煤共燃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借助小型流化床开展了油泥焦燃烧及NOx排放特性研究。主要研究了在不同温度、颗粒粒径下油泥焦的燃烧氮氧化物释放特性,并借助空气分级燃烧技术降低NOx排放。实验结果表明,油泥焦燃烧产生的NOx主要来源于焦炭氮,来自挥发性氮的较少。适当降低燃烧温度、减小颗粒粒径既能保证油泥焦充分燃烧,又能抑制氮氧化物排放。实施空气分级燃烧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油泥焦燃烧过程中NOx排放,并降低烟气中的飞灰含量,有助于烟气终极处理。当ER=1.1,上二次风比为40%时,较传统燃烧,脱硝效率提升了52.1%,同时将飞灰量和CO排放控制在合理区间。(3)基于小型实验结论,借助kg/h级流化床装置,模拟考察油泥焦在锅炉中的燃烧稳定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随炉温和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而受到的影响,以及SNCR技术对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进料位置可以有效提高燃烧效率,改变了流化床的轴向温度分布,并降低飞灰量。添加褐煤虽显著改善燃料的燃烧特性,但是褐煤燃烧释放的大量热量容易造成炉内结渣,应当适当降低主燃区燃烧温度。同时为保证SNCR技术的脱硝效率,可以通过两段燃烧的方式(下段区域880℃,上段区域920℃),既保证脱硝效率,又可以防止主燃区温度过高导致结渣。
其他文献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含NH3尾气,不仅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传统回收利用NH3工艺如水洗法和酸洗法分别存在着能耗高和二次污染等缺点。离子液体因低挥发性和结构可调控等优点在气体分离方面应用广泛,但因常规和功能化离子液体存在合成路径复杂、粘度高等缺点,其在NH3和CO2等气体吸收分离应用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低共熔溶剂作为一种离子液体类似物凭借合成路径简单、粘度低和液程范
传统的H2分离技术如变压吸附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得到的产品气H2浓度高但H2回收率较低。水合物法分离H2技术作为新兴气体分离技术之一,具有操作条件温和、H2回收率高但提浓程度有限的特点。本课题旨在探究将水合物法与膜法两种分离技术耦合之后的H2回收效果,利用二者分离过程及特点的差异性实现水合物分离与膜分离过程的相互促进,提高混合气体分离效率和H2回收效果。本文首先考察了水合物法与膜法串联模式的H2回收
HfO2纳米薄膜被认为是最可能取代SiO2纳米薄膜用作栅极绝缘介质层的高介电常数材料,有着广泛应用。厚度显著地影响HfO2纳米薄膜性能,必须进行控制性制备与准确测量。原子层沉积(ALD)具有精准简单控制纳米薄膜厚度的独特优势。本文对HfO2纳米薄膜的ALD制备与厚度准确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1)系统深入地研究与优化了 HfO2纳米薄膜ALD热氧化法制备工艺。在Si(100)衬底上,选择四甲基乙基胺
Fe-Ni合金在较宽的成分范围中具有优良的强度与延性、低热膨胀系数、高导磁率等力学及物理特性,故由其制备而成的块体、薄膜材料在多个工业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此外,Fe-Ni合金在较宽的成分范围中,可发生热、力致马氏体相变。然而,相变与上述优异特性之间的联系尚未完全明晰。以因瓦效应为例,其内在物理机制已争论逾百年。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因瓦效应与磁致体积膨胀有关,而与马氏体联系不强。本研究组以往研究表明,
目前,国内航煤主要通过专输管道和铁路进行输送,极少通过成品油管道顺序运输。在航煤需求逐年扩大的背景下,若能利用已建成品油管网输送航煤,不仅可以提高管道的管输效益,还能降低航煤管道建设投资,优化航煤供应网络。本文以安宁-曲靖成品油管道和西部成品油管道为研究对象,以保证航煤质量和管道安全为目的,开展了站场工艺分析及管输工艺模拟两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从航煤的各项质量指标出发,分析了顺序输送过程中可能影
磺化聚醚醚酮(SPEEK)因其具有质子电导率高,甲醇阻隔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优异,容易制备,价格低廉等优势,被看作是商业化质子交换膜Nafion(?)的最佳替代品之一。但是纯SPEEK膜的性能对磺化度(DS)具有很高的依赖性,随着磺化度的升高,电导率升高,阻醇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变差。本文采用有机共混和掺杂质子导体的方法,以PVDF接枝共聚物和UiO-66-NH2为掺杂物质,研究了其对质
航煤对质量指标要求严苛,因此国内炼厂向机场供送航煤时一般采用单管输送的方式,而对于距离炼厂较远的大型机场,采用单管输送的方式是不经济的,通过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航煤可保证航煤供应的稳定性与经济性。目前,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航煤过程管内残余的添加剂、管道积水、杂质及混油尾对航煤质量指标的影响规律以及柴油-航煤混油发展规律未知,且航煤质量指标众多,难以建立航煤质量指标计算模型,从而难以确定航煤-柴油混油切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目前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其中有机胺吸收法是工业中吸收CO2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二乙烯三胺(DETA),其CO2载荷量大(大于1 mol CO2/mol DETA),明显高于基准吸收剂单乙醇胺(MEA)的CO2吸收量(0.5 mol CO2/mol MEA),且有更高的循环容量和低的吸收热,有希望代替常用的MEA。在CO2捕集工艺中,
热解法处理含油污泥具有处理无害化和易于工业化等特点,同时对油泥中的有机物回收利用。本文通过铝甑含油率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发热量分析等对油泥进行表征,研究油泥及其热解产物的基本性质,并与萃取法制得的产物进行性质比较。通过热重实验,研究吉化油泥热解及燃烧特性,并计算动力学参数,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油泥热解处理技术提供实验数据基础支撑。吉化油泥含油率为14.7%,有较好的回收价值。热解产物中热解气主
近几年来,水污染已经成为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且目前水处理方法普遍存在着处理流程复杂、处理过程中易产生有害中间体、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陷。光催化法能够将有机污染物完全矿化为CO2和H2O,避免了二次污染,但光催化剂对光的吸收利用率低,以及光催化剂中光生载流子易复合,造成光催化剂的量子效率较低,限制了光催化的应用。本论文以苝酰亚胺(PDI)为研究重点,利用其吸光范围较宽、能够吸收和利用可见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