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成都地区饱受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的袭击,城市安全受到险峻考验。自“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市政府加大了建设城市防灾避难系统的力度,而城市公园是城市防灾避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成都市主要的城市公园已完成了初步的防灾避难改造,但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城市公园少,城市公园仍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避难需求。成都市在《成都市绿地规划2006-2020》中提出要组团建设公园群,以增强公园综合防灾能力,但其组合建设工作尚未进行。因此本次研究选择位于成都市第一、二避难圈层,以清水河、锦江为纽带,即将组团建设为浣花溪公园群的三个组成公园(浣花溪公园P1、文化公园P2和百花潭公园P3)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评价计算的主要结果和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浣花溪公园群防灾避难空间规划适宜性评价:本次研究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和场地调研内容,筛选出12个与防灾避难空间规划评价相关的因素并建立评价标准,将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为层次熵值组合对评价指标赋值,提出基于TOPSIS的防灾避难空间规划评价模型。综合评价计算方案排序结果分别为0.69148(P1)、0.36163(P3)、0.33821(P2),得出的结论是浣花溪公园P1在防灾避难空间规划方面优于百花潭公园P3和文化公园P2。(2)浣花溪公园群防灾避难设计评价:本次研究以《防灾避难场所设计》和场地调研内容为依据,以城市公园防灾避难设计为目标,以空间规划(B1)、景观元素(B2)和公园服务与管理(B3)为准则,筛选出15个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在yaahp10.3中完成评价模型的构建,将1-9标度法与评价准则结合生成调查表为评价指标打分赋值,最后完成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合成权重值、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的计算并做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分别为0.5573(P1)、0.1760(P2)和0.2667(P3),得出的结论是浣花溪公园(P1)在防灾避难设计方面优于百花潭公园(P3)和文化公园(P2)。(3)综合以上结果,总结浣花溪公园在防灾避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浣花溪公园群进行防灾避难优化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加强场地之间的联系以削弱环境对场地防灾避难功能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地将空间资源“平灾”转换,通过景观设计加强公园的防灾避难功能。改造后,浣花溪公园被规划为“混合型防灾公园”,文化公园和百花潭公园被规划为“避难型防灾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