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中,除招商银行外,均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14家上市银行中有13家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于这样大量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如何,我国的理论界与实务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只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提升,才能与国外的跨国银行竞争;而有的则不以为然,认为我国银行的低效率是自身长期形成的,不是仅靠引进一两个外国投资者就能解决问题的。本论文的选题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背景,从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大宏观背景入手,以我国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发展顺序为线索,对“引战”所涉及的主要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论与政策建议等六部分组成。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依据,从宏观角度对“引战”的背景进行刨析。本文首先研究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进口替代型的发展模式到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最后落脚于金融自由化。接下来分析与我国一样同为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在各转轨国家的实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然后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30年来的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的历程,阐明我国金融改革与开放一直遵循着渐进的方式。接着本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进行了比较分析,对金融开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梳理,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证明了渐进式的银行业开放是最优选择。接下来,本文从为什么我国银行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角度进行论述。从历次银行改革的教训中总结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意义,并从提升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提升这两方面水平具有可行性。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引战首先遇到的就是我国银行出让股份的对价问题。本文首先对与股权对价问题相关的资产定价理论和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回顾,然后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证明境外战略投资者只是对现有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了支付,而并未对未来可能的协同效应价值进行支付,因此可以认为我国银行对战略协议中境外投资者承诺的技术支持条款支付了对价,这为我国银行监督境外投资者履行义务提供了依据。接着本文重点研究了所谓的国有资产“贱卖论”,分析了其中的背景和原因,认为合作的协同效应价值、合作协议中排他性条款的多寡、符合要求的境外投资者的数量、国内银行的搜寻强度和国内并购市场的一般价格水平是决定我国银行资产出让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进而得出“贱卖论”不成立。然后,论文通过数理模型推导出改善商业银行业绩的途径,并利用事件研究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的财务绩效有积极的提升作用。本文采取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重视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宏观背景分析,又重视对商业银行个体的微观行为研究。同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使之贯穿论文始终。论文的主要结论是:(1)渐进式开放是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最优选择。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最优选择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当国有股份的收益率随着外资收购的进程而增加时,同时收购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使各个利益相关者(包括国有股东和外资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路径选择是逐渐收购,而不是瞬间完成收购。(2)国内银行在股份出让中的让利是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战略协作的支付。本文通过对资产定价相关理论和价值评估方法的梳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构建了银行股权并购定价模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出让股份的对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我国银行出让股份的对价中不包含未来的协同效应,而这一对价可以被认为是我国银行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战略协作的支付。(3)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的绩效水平有提升作用。本文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对影响我国银行绩效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接着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收购前后银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的绩效水平有积极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