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中外壳名词汉译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种起源》是一部典型的科技著作,值得研究。《物种起源》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并于1859年出版,问世150多年来,被印行了无数次,先后翻译成30多种语言,目前国内译本则多达32种。本文选取了《物种起源》的三个译本,第一个译本由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合译,出版于1954年;另外两个译本分别由谢蕴贞、舒德干所译,分别出版于1955年、2004年。三个译本出版于特定的时间节点,前两个译本是二十世纪仅存的两个可参考译本,而舒德干译本之后,《物种起源》众多译本相继出版。因此,三个译本的选择尽可能保证了翻译研究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对《物种起源》中外壳名词的汉译研究,可以加深对外壳名词在英语文本中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为外壳名词在科技翻译亦或是科技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使用提供借鉴意义。目前,翻译界学者对《物种起源》的研究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翻译实践总结,另一方面是翻译质量评估。但未有研究涉及《物种起源》中外壳名词的汉译研究。基于熊兵教授有关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相关概念,并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物种起源》中外壳名词的汉译研究,主要考察译者在《物种起源》汉译过程中对外壳名词的翻译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研究发现,在外壳名词翻译过程中,三种译本的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大致相同,都涉及到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而翻译方法为直译和仿译。翻译技巧主要为顺译法、逆译法、词性转换、分译、增译、减译。其中,外壳名词的翻译主要采用了词性转换、增译及减译的翻译技巧,而外壳名词所属的词汇—语法结构的翻译主要采用了顺译法、逆译法及分译的翻译技巧。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综述了《物种起源》中译本的存在现状及其研究情况,外壳名词研究近况。第三章借助语料库的方法确定了《物种起源》原文本中的外壳名词。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在三个《物种起源》译本中,外壳名词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第五章为结论。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制作个体电脑故事版豁达维持治疗(Individual Computer Story-version Magnanimous Maintenance Therapy,ICSMMT),并将其应用于晚期肺癌患者,从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
本文以重庆市南坪中心交通枢纽工程暗挖隧道为背景,对隧道穿越空箱挡墙桩基础采用原方案、挡墙箱内灌混凝土和缩短进尺三种施工方案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预测隧道施工过程
本文以重庆某体育馆工程幕墙外倾角60°轻钢结构体系的施工为实例,重点阐述了幕墙外倾角60°幕墙墙体钢结构骨架施工工艺流程、吊装顺序和要点,介绍了轻钢结构施工质
本文从现实出发分析了人体寄生虫学学科面临的问题,探讨性地提出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进行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研究背景:先天性肠闭锁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中的常见疾病,尽管随着小儿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多数患儿能取得良好预后,仍有部分患儿在手术矫正肠道畸形后存在因肠动力障碍导致的
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式,寄防工作要正规化和法治化,这也是发达国家如与我国同处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寄防的成功经验.有关的法律很多,主要的是<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
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时期下的医学教育,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整体教学质量,重新构建实验教学框架,优化教学过程,更新和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法。
随着芯片的核心单元——器件尺寸的进一步降低,传统平面体硅MOS器件受到短沟道效应的挑战愈发严峻,生产率和性能均无法按照摩尔定律继续提升。全耗尽绝缘层上硅(FDSOI)器件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等有益于发挥地方学科资源的课程开发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教育环境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当中不足以体现学校教学特色,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了一股热潮,它不仅能够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发展学校的特色教育,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国画作为美术学科当中重要的分支,是个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