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韧性的幸福课程实践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对父母患有精神病但却身心健康的儿童的研究。伴随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受到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不再单纯地考虑逆境或危险的即时性,他们融汇物理学、哲学、精神灵性等学说或理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人的天赋的潜能,正是这样的潜能让个体能够追求自我实现、利他主义、拥有智慧,并与力量的灵性源头保持和谐一致。   而在当下流行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教育者的幸福能力的培养等同于表扬教育,教育过程中盲目地认同学生。这种妥协以及机械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会忽视对学生自身的自觉、自省乃至自强方面的教育。幸福课程就一定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愉悦和希望,更要学会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坚忍不拔。为了修正当前这种盲目的“积极教育”,本文对幸福课程中的心理韧性培养进行了探索,注重幸福课程中的心理韧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强人格与危机意识,可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自信、坚强、积极的人。基于这种背景,笔者首先梳理心理韧性的发展脉络、总结心理韧性理论成果,然后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研究实践,最后提出自己的对于如何培养心理韧性的思考,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借鉴成功的心理韧性研究实践,以心理韧性理论和课程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如何认识韧性、获得韧性、提升韧性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设计了一套心理韧性培养课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心理韧性的理论及观点,培养学生抵抗逆境和增强内在力量的能力,以保证他们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姿态踏入社会生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试图在非宗教的大环境下将心理韧性课程化,并把预防放于首位的背景下的小学以及初中的心理韧性教育寄托在心理韧性培养课程之上。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已经全面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全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变革,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数学史相关的教学内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帮助小学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数学史与教科书的融合,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小学数学问题,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快递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现代服务业。快递已成为电子商务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