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课程的蓬勃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远程学习平台,与此同时,学习者也面临新的挑战,即正确理解教师话语,特别是其中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语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而教师话语的中的隐喻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研究兴趣。在线学习者面对教学模式转变的现状,需要注意教师话语中隐喻使用背后的认知方式,特别是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教师话语。 本研究基于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中美教师使用的1754个隐喻按照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及其子类别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学术写作课程中美教师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在语言和认知层面的异同点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语料来自于COURSERA平台的两门学术写作课程,分别由北京大学和杜克大学发布。本研究主要运用Pragglejaz团队MIP进行隐喻识别,统计概念隐喻类型及出现频率,计算各类隐喻在中美教师使用的概念隐喻中所占百分比及百分比差异,利用概念整合模型分析概念隐喻认知层面的异同,并进一步阐述影响概念隐喻使用情况的因素。 研究主要发现以下几点:就整体使用情况而言,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中美教师话语,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在中美教师话语中各自所占比例相近,中美教师使用本体隐喻最频繁;美国教师话语中隐喻使用密度高于中国教师话语;中美教师使用的隐喻种类在隐喻负载词和映射方面有相似之处,中国教师话语中的隐喻种类较美国教师话语更丰富。概念隐喻子类型主要异同点包括:中美教师主要采用的概念隐喻子类型有看见、旅途、金钱、战争、容器、建筑、运动的物体以及实体隐喻;使用频率差异较大的子类型包括旅途、看见、战争、容器和运动物体隐喻。在认知层面,概念整合模型反映出中美教师对学术写作的解读侧重点不同。隐喻背后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话语意义、背景(特别是性别、学术背景和个人兴趣)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 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对教师话语的理解。本研究为教与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概念隐喻提供借鉴,并针对研究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