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翻译能力视角下《干校六记》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r20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校六记》是著名散文家杨绛在结束干校生活回京八年后,模仿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撰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没有运用辛辣的文字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用朴实而不平凡的语言描述了运动中的生活琐事,展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之情,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友情和人性的坚忍,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运动的荒谬和对人性的摧残。同时,文中不乏幽默的描述、反讽和双关等修辞手法和文化意象的运用。再现原作的遣词造句、文化意象、修辞手法和含蓄的写作风格对于译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品自出版后,澳大利亚学者白杰明、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中国旅美翻译家章楚都将其翻译成英文。其中葛浩文与章楚都有多年翻译经验,前者是从事文学翻译多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后者是从事公文翻译多年的旅美联合国译者。由于两者的翻译能力存在差异,必然在再现原著风格时也存在差别。就翻译能力而言,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阐释,本文作者在德国学者纽伯特有关翻译能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翻译能力由审美能力、主题能力、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和转换能力组成,并结合原著特点,从译者在审美、主题、语言、文化、语篇、转换层面的表现对其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意图不在于判断和衡量两者翻译能力的高低,而在于学习两者在再现原著风格的技巧与策略。通过对比研究,作者发现虽然两者都捕捉到原著风格,熟悉主题背景,但是在再现原作语言风格、处理文化意象和语篇衔接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葛浩文的译本语言更加贴近原作风格,文化现象术语的处理体现了读者意识,语篇衔接更加紧密。由此可见,译者不仅要具备审美和获取相关主题知识的能力,更要有读者意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和语篇转换能力,从而提高译本可读性。希望中国文学译者和翻译教学人员能从中受到启发,加强对译者翻译能力不同方面的培养,从而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所有帮助。
其他文献
“数”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计数的需要。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对“数”有了一定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及所从事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意识到“数”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了对“
对《在路上》一书中主人公萨尔.帕拉提斯的性格特征做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在书中人物横越全国、来回奔波的追寻背后,体现的是他们对真实生活的失望。文章分析了贯穿小说的颓废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民主化的力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成为讨论公共事务的最佳场所,网络媒体成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新范式。,网络技术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打破了
一次,我在<农村新技术>上看到秸秆气化炉的广告,经再三考虑后,花1000多元钱参加培训学习.回到家即先为自己试建造1个秸秆气化炉,2天后试用,火焰如同液化汽,且无烟尘.凡是于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