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变肠管组织的表达特点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动态观察PAF抑制剂(纳洛酮)干预下NEC患儿不同病情变化阶段血小板活化指标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抗PAF药物在针对性治疗NEC中的作用。方法:1.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20例手术切除NEC患儿病变肠管组织标本中PAF的表达定位和分布。2.将20例NEC住院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常规组,每组各10例,用全血三色流式细胞术(FCM)研究NEC患儿在治疗前、治疗4天和治疗8天时其静脉全血中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CD62P阳性表达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正常肠管组织结构完整,绒毛排列整齐,上皮完整、连续,腺体排列规则,肠壁各层均未见异常。而NEC患儿病变肠壁组织可见大量绒毛脱落、坏死、甚至结构消失,黏膜下层及肌层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肠壁全层淤血、出血、坏死伴大量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2.正常肠管组织中PAF仅在少量黏膜上皮细胞及腺体内有弱阳性表达。而NEC病变肠管组织中PAF在肠壁多处均有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肠黏膜上皮、腺体、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也有少量表达。PAF在NEC病变肠管中的表达水平(26.19±8.66)明显高于正常肠管组织(4.90±3.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4,P<0.05)。3.(1)NEC患儿治疗前PAC-1、CD62P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与治疗前相比,纳洛酮组和常规组在治疗4天、8天后,其PAC-1、CD62P阳性表达率均呈连续下降趋势,但两组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10,P>0.05;F=0.747,P>0.05)。时间和分组间均无交互效应(F=0.103, P>0.05; F=0.063, P>0.05)。(3)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AC-1和CD62P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0.730,P<0.01)。结论:1.PAF在新生儿N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AF参与新生儿NEC的病理生理过程。2.NEC患儿体内血小板呈高度活化状态,动态监测其血小板活化状态对NEC的诊断及病情变化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3.纳洛酮干预对NEC患儿血小板活化无明显影响,应用纳洛酮临床干预NEC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