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字透露出了他对生存问题的探索,表达了他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他因其风格独特、质量极高的作品,跻身于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作品当为传世经典。译者邹海仑多次翻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数十年来翻译了一大批后殖民文学作品,因此对该文学流派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较为熟悉。本文选取《慢人》与《迈克尔K的生活&时代》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两部小说在英文世界中是地位很高的文学作品,但其中文译本并不被中文读者所熟知,本论文将探究邹海仑译本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两部作品均属邹海仑中后期的翻译作品,因此他对原文的理解应当更加透彻,译文品质应当更加成熟。本文将比较分析二者,分析第二部作品较第一部作品的有何进步,又有何更待完善的部分。读者反映论将文章质量评价标准从文本转移到读者感受上来。本文选取了三个读者反映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评价观点,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一为期待视野;二为文本潜在意义在时间流中的呈现;三为语言符号的再创造。经过比较分析可发现,译者邹海仑在翻译《慢人》时,有时会过分忠实原文,并未过多的关注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在翻译《迈克尔K的生活&时代》时,译者能更好的将原文的视野创造翻译到位,最大程度的为译入语读者还原了等同于原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文本潜在意义是通过读者阅读的时间流逐步显现的,在《慢人》中译者时而会因为改变时间流顺序从而导致漏译或误译。而在翻译第二部作品时,能更加大胆的拆分时间流,并按照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结构重组,使得译入语读者有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语言是带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当符号选用正确时才能传达正确的意义。在《慢人》中,原文中常常表现的是语符的引申义,而译者会直接将原文译出,由于文化差异,直译并不能表达清楚原文的真实意图,因此中文读者很难理解译本中语言符号的真实含义。而在翻译《迈克尔K的生活&时代》时,译者能突破原语表层禁锢,按照译入语读者的阅读经验,大刀阔斧的再创造属于中文读者的语言符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经比较分析发现,第二部作品较第一部作品在各个方面均有提高。尽管两部作品依然有不足之处,但仍然感谢译者邹海仑为文学交流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