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不可否认,所谓社会转型,不仅仅是基于动态治理的需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适度性的调整和递进性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纠偏一些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是过失。社会转型是一种改良与取舍并重的不断调适的过程,而这种调适最终的目的则是维续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任何一个国家的转型期都无可避免面临利益结构的调整,我国也不例外。以地域区分来看,由于东西部资源的自然差异和城乡之间的政策性差距,我国的利益分配结构中出现明显的倾向性,即倾向于东部、沿海、城市;从政治权力的区分来看,社会利益则表现为亲“官”而避“民”。在24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培养起来的官僚主义并没有随着清王朝的土崩离析而顺水东逝。相反,官僚主义的遗诟在全能政府和计划经济环境的温蕴下欲之将死而后生,并成为现代行政腐败的思想根源。在我国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官僚主义”寄生于货币、期权、金融资本等非实物资源发生新的病变,并表现出新的腐败特征,演化出新的腐败形式,“官本位”思想成为中国社会进化中挥之不去的阴霾。故而,“官”不仅成为主导社会利益分配的意志主体,也成为过分囤积和消耗社会利益的集团内核。社会利益分配的偏颇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拉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社会利益在政治权利的引导下,表现出明显的倾“权”性和倾“官”性。现代社会中,利益分配中的制度病灶导致理法的萎靡,直至社会免疫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减弱,多样性的矛盾犹如并发症一般侵蚀着社会稳定的系统,冲突蓄势待发。社会的生存本能客观要求社会转型。当社会转型力图调整社会利益分配的失衡时,就会促使既得利益者和转型政策的预期惠及对象之间展开一场以争夺利益为目标的预演战。在社会利益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对失衡的利益结构进行调整于既得利益者而言,无异于拆自家砖瓦,补他人陋室,容易将舆论导向“劫富济贫”是否合理的命题;对于政策预期惠及的目标群体而言,政策对于利益分配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一种“福利”,而是失而复得的理所当然。这样的利益回归亦如“完璧归赵”一般无可争议。源于不同立场利益需求的情绪积聚,首先会引起舆论层面的对抗和僵持。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打破了现实社会中时间、空间造成的信息阻滞;淡化了民族情结、国家立场和文化兼容性引发的认同偏见,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平权的舆论平台,促发了舆论的蒸融。舆论主体借助于网络结识志同道合者,寻找人格认同和精神归宿,由此,虚拟共同体逐渐产生。虚拟共同体是指界生于网络空间,或因志趣相投,或因利益捆绑,或因情绪孤立寻求“同病相怜”的心里平衡感的需要所结成的集体。虚拟共同体继承了传统共同体对善治的追求,秉承了传统共同体“自治”的功能,它作为现实社会组织在虚拟世界的投影,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虚拟共同体的形成并不是偶然,而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人作为社会的结构分子,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们归属于不同的共同体,并以共同体为单位定位自我的社会存在,并获得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给予这种事实存在的基础配置。在我国历史的演进中,血缘共同体功能性的陨落、地缘共同体结构性的解构以及精神共同体现实功能的弱化共同导致了传统共同体的现代化失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有一种新型的共同体弥补传统共同体的体质弱点,填补传统共同体的职能缺陷,以归纳社会成分,盘活社会机能,规范社会秩序,最终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成为信息传导的主要方式。虚拟共同体界生于网络空间,以脱域社区的形成为基点,强调利益驱动,迎合个体的心理需求,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结构单位。共同体由实体形态转变为虚拟形态,这是一种生存性的选择,正如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一样。然而,一树落根,未必如期结果。虚拟共同体是否能在保障社会稳定中起到切实的作用,这是一个契合度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强国家——弱社会”,民主和自由的辩驳以及精英政治与大众政治的对峙三方面充分阐述虚拟共同体在社会稳定中的工具行动能力,理性引导功能以及手段统筹优势,充分肯定了虚拟共同体在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价值。然而,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无菌的实验仓。当建立于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命题和结论在现实中初试锋刃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阻滞力量,一如虚拟共同体的“离模膨胀”效应。基于内在道德的自发和外在约束的创制,现代社会形成了三道防线——自内而外为:虚拟共同体的自治规范,虚拟世界的法制规范以及现实世界的道德监督、法制规范和国家暴力。虚拟共同体是社会组织在网络空间的投射。但比之现实社会组织,界生于网络空间的虚拟共同体需要面临、回应和处理更为复杂多变的矛盾关系。我国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并没有给虚拟共同体提供丰富的可鉴经验。相反,在自治失灵的情况下发生离模膨胀,并以高于现实爆破的能量冲破三道防线危及社会稳定。本文从时间膨胀、空间膨胀、能量膨胀、核心膨胀和移情膨胀五个角度阐述虚拟共同体在社会转型期的偏植现象,并提出相的应归正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