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建筑来讲,太阳辐射是十分重要的外扰。太阳能属于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能够为建筑提供免费的热源,合理使用太阳能有助于实现在建筑低能耗运行下的适宜建筑热环境。我国处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带,基本处在温带与亚热带,拥有大量的太阳能资源。我国太阳能富集地区覆盖面积广,其范围主要指以我国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南部、甘肃北部、宁夏北部等为代表的太阳辐射照度高、昼夜温差大的广大地区。其大部分区域属于热工分区的严寒和寒冷地区,均有冬季采暖需求。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太阳能富集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受到的室外热作用与其它有冬季采暖需求的地区差异较大。针对太阳能富集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围护结构构造热工性能要求,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提出建筑围护结构蓄热性能评价参数。通过对现在国际上主流的基于谐波分析法与传递函数法基础理论下的围护结构蓄热性能评价体系加以整理对比选出适宜的评价参数。针对不同工况,得出室外热源作用下建筑围护结构蓄热指标参数是衰减倍数与延迟时间,室内热源下建筑围护结构蓄热评价指标参数是内表面蓄热系数或者吸热系数。建立围护结构蓄热性能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蓄热系数值结合有效蓄热厚度,综合判断现有建筑材料对其蓄热能力产生的影响。通过不同方向热源影响下的蓄热评价参数对围护结构构造保温层排列位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外保温层+内结构层”排列结构在室外热源影响下的综合蓄热能力最佳。结合太阳能富集地区气候特征建立附加阳光间式基础优化模型,根据外围护结构朝向分段指出以南墙为“外蓄热层+中间结构层+内蓄热层”构造形式,东、西、北墙为“外保温层+结构层+内蓄热层”的新型蓄热外围护结构。进一步对基础研究模型进行多因素正交试验分析讨论围护结构保温层、结构层与蓄热层对围护结构整体蓄热性能影响程度。结合各构造层功能特征,提出针对不同构造层的改进计划。同时,通过分析蓄热层相关模拟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计算下的有效蓄热层厚度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