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拓宽K型杂交小麦的保持系资源,克服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缺陷,何蓓如等将斯卑尔脱小麦(T.spelta vat.duhamelianum)的T型恢复基因Rf3作为其K型不育基因,rfv1存在的遗传标记,发明了一种选育非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保持系和不育系的方法。据研究,莫迦小麦(T.macha var.subletshchumicum)也存在T型恢复基因和K型不育基因,但至今未见这两个基因定位方面的报道。何蓓如等推测莫迦小麦的这两个基因可能也是连锁的,于是以其T型恢复基因作为遗传标记,通过染色体转移方法将其K型不育基因导入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TD23314A中,选育出具有莫迦小麦的K型不育基因的基础材料Tm3314和它保持的新型非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m3314A。该方法已申报中国发明专利(受理号200410025899.9)。 为了促进该非1B/1R类型K型小麦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明确莫迦小麦的T型恢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与K型不育基因的连锁关系,本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具有莫迦小麦K型不育基因的非1B/1R类型K型不育系和1B/1R类型K型不育系进行初步比较,为非1B/1R类型K型不育系应用于杂交小麦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单、缺体定位法对Tm3314来自莫迦小麦的T型恢复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并对分别来自莫迦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的T型恢复基因进行等位性测验;通过严密的遗传试验对Tm3314来自莫迦小麦的T型主效恢复基因与K型主效不育基因的连锁关系进行研究,为利用其T型恢复基因作为K型不育基因存在的遗传标记,选育非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保持系及不育系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对Tm3314来自莫迦小麦的雄性育性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与1B/1R类型K型不育系KD23314A相比,具有莫迦小麦K型不育基因的非1B/1R类型K型不育系KTm3314A不产生单倍体,育性更易恢复,而且有效恢复系的频率有所提高,因而更有利于选育出强优势杂交组合应用于生产。 2.通过对正季播种的不育系及其剪穗再生分蘖育性观察发现:1B/1R类型K型不育系KD23314A是不育性稳定的非敏感型不育系,而具有莫迦小麦K型不育基因的非1B/1R类型K型不育系KTm3314A是一个光温敏不育系,其育性转换特性可以稳定遗传,因此可用于拓建两系法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体系。 3.以Tm3314为父本,阿勃为主的单、缺体系统为母本,分别进行人工去雄杂交,再以F1代单体为父本与T型不育系TD23314A测交,对各组合测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