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成瘾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以及人格特征都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说沉迷网络游戏会诱发增加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且个体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自尊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与低自尊者相比,高自尊者拥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是否可以推知网络成瘾者的自尊水平低于非网络成瘾者呢?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个体能否意识到对自我的评价,将自尊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这两个独立的结构。已有研究证实网络成瘾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但较少的研究对网络成瘾与内隐自尊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且研究还发现内隐自尊能够预测一些消极情绪,内隐自尊对个体的作用大于外显自尊。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验证网络成瘾者是否具有较低的外显自尊水平这一结论,并探讨网络成瘾是否与内隐自尊存在显著关系。除此之外,已有研究采用同质被试,对内隐自尊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故本研究将结合ERP技术,探讨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内隐自我评价是否存在神经机制的显著差异。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结合ERP技术,对网络成瘾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进行研究。对在校大学生发放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Rosenborg自尊量表,测量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和外显自尊水平;将被试划分为网络成瘾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被试的外显自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s IAT),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被试内隐自尊进行检验;结合脑电数据,对两组被试P3、N400成分潜伏期和波幅分别进行2(组别)×3(电极位置)×4(任务类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网络成瘾组具有较低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且两组被试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两组被试的脑电成分P3和N40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被试的P3、N400成分的潜伏期均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P3成分潜伏期长于对照组,说明网络成瘾组对刺激的认知加工能力小于对照组;网络成瘾组N400成分潜伏期小于对照组,说明网络成瘾组对刺激的加工速度大于对照组;虽然P3、N400成分的波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网络成瘾组平均波幅小于对照组,说明网络成瘾组对于自我相关刺激进行加工所付出的注意资源小于对照组,词汇之间的不一致程度小于对照组,也即网络成瘾组倾向于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相一致,网络成瘾组内隐自尊效应小于对照组,说明网络成瘾组内隐自尊水平低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