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正在从那种落后、贫穷的赢弱国家向一个进步、富裕的国家不断迈进。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走近中国,让中国全方位的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中国大国成长道路上面临的极具紧迫性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我国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全盘规划。本文对“大国成长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展开研究,由导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正文又分为四部分。首先对“国家形象”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力求找出科学理解国家形象内涵的逻辑架构;其次介绍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重要启示;接着分析了大国成长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境遇;最后试图寻找出适合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之路。本文首先着眼于国家形象的理论回归,对“国家形象”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国家形象就是特定主体对一国行为活动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同时厘清了容易对国家形象概念产生理解误区的几点内容。根据国家形象的概念,得出了影响国家形象的三大要素:认知主体——国际公众的认知心理,包括认知知觉和价值评价;认知客体——国家的行为活动,包括常量要素如领土、人口、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历史状况和变量要素如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国民素质等;认知平台——国际传播。接着,把国家形象这一论题置于三大理论下进行深入分析。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理论都有其缺陷,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形象思想从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较为合理地解释了国家形象的逻辑结构。最后,着重阐释了国家形象的特性和功能。国家形象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多样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国家形象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国家权力合法化,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历史的来看,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①:一是古代中国的大国风采形象,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全面接触并最终确立了“天朝大国”的国家形象;二是近代中国的落后衰朽形象,限关自守的政策使近代中国成为专制愚昧的中华帝国,甚至带来了近百年的屈辱记忆;三是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形象,面对“中国奇迹论”、“中国威胁论”的此起彼伏,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应运而生。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反映了国际关系中中西方之间的力量结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类社会的内在需求。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实践活动不是无源之水,其历史发展脉络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善于从中国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从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中就地取材。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就要走出“沉默螺旋”的误区,主动塑造国家形象;就要顺应世界潮流,协调与国际社会主流价值的关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搞好经济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在大国成长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具复杂性:一方面,中西方之间难以逾越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鸿沟、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的相互争夺以及不平等的国际话语体系等都使当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平台、现代化的发展成就为国家形象塑造奠定了基础、中国和平崛起的目标为国家形象塑造带来了新契机。在中国大国化的道路上,国家形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为大国成长是物质性成长与社会性成长的统-文明、开放、民主、和平、负责是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应有之义。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用来引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之路。“和而不同”理念既能够走出西化的迷雾,也可以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实现中西合壁,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与其他各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都应该而且也能够进行良性互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应该是温和而又坚定的伙伴关系。在亚洲,中国要与邻为善,发挥主导作用;在欧洲,中国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化与欧洲各个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中国应该做到妥善回应外部对中拉及中非关系的关切,深化在拉美和非洲地区的利益关系。在全球,我国坚持以贡献树形象,发展和谐的国际关系,以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归根结底,中国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最终要依托于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