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轨道交通、直流微网、电动汽车等应用场合,存在设备供电电压在较大范围内波动的情况,这就要求作为供电装置的DC/DC变换器具有较宽的直流增益以满足宽输入电压范围的要求。本文针对上述应用场合提出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由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及CLLLC谐振变换器级联而成。为了减少开关管的数量,将两变换器进行桥臂复用,得到桥臂复用的四开关Buck-Boost+CLLLC级联双向D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轨道交通、直流微网、电动汽车等应用场合,存在设备供电电压在较大范围内波动的情况,这就要求作为供电装置的DC/DC变换器具有较宽的直流增益以满足宽输入电压范围的要求。本文针对上述应用场合提出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由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及CLLLC谐振变换器级联而成。为了减少开关管的数量,将两变换器进行桥臂复用,得到桥臂复用的四开关Buck-Boost+CLLLC级联双向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具有较宽的直流增益范围,适用于宽输入电压场合。同时该变换器可实现原副边所有开关管软开关,因此也适用于大功率场合。本文首先对四开关Buck-Boost电路展开分析,包括分析其工作原理、软开关控制方式、提高转换效率的方法。针对CLLLC电路,在介绍其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建立等效模型,探讨谐振参数对谐振频率的影响以及电路参数对直流增益范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与CLLLC谐振变换器进行级联,通过分析发现,级联后的变换器具有比上述两个变换器更宽的直流增益范围,因此更适用于宽电压输入场合。为了减少级联变换器中开关管数量,文中将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与CLLLC谐振变换器进行桥臂复用,得到桥臂复用的四开关Buck-Boost+CLLLC级联双向变换器。针对该变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方法,引入同步控制技术,文中对在该控制方式下谐振变换器的工作过程、直流增益表达式、控制方法展开讨论。谐振状态下,桥臂复用的级联变换器工作模态可分为8种,以能否实现所有开关管软开关为准则,对8种工作模态进行鉴别和组合,最终得到三种适用于该变换器的工作模态,文中重点对这三种工作模态展开分析,包括分析其功率传输特性、软开关范围以及控制方法等。最后,搭建一台高压侧电压变化范围为175-350V DC,低压侧电压为24V DC的实验样机,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本文所提桥臂复用的级联变换器设计方法,文中给出功率级器件的设计过程。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以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对先进光纤通信网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光纤通信网络中的光学波导器件进行高精度地传感测试变得尤为重要,基于白光干涉技术的光纤传感系统有着微米级别的空间分辨率,进行传感测量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基于白光干涉技术的光纤通信系统不仅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更是实现了数据传输的隐匿性。为了满足光纤通信系统中高精度传感与数据传输安全性的需求,本文对基于白
细菌在次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包含着抗生素、抗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多种类型的小分子候选药物,是开展新型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在细菌基因组中,编码各种天然产物合成的基因以生物合成基因簇(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BGC)的形式存在,为从序列到表型的天然产物发掘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测序技术的进步导致细菌基因组数据飞速扩增,推动了BGC预测工
随着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发展,加工精度不断提升,器件的特征尺寸减小至纳米量级。纳米器件的三维形貌结构尺寸、薄膜厚度、材料的物理光学性质等对器件的性能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对这些参数进行准确、快速、无损的检测对提升器件性能具有重大意义。现有较高精度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量方式测量效率极低,操作繁琐,且具有破坏性,难以满足纳米结构的测量需求;传统时间调制型椭偏仪能够完成无损精确的检测任务,
农业挥发氨是氮循环中N元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此过程不仅是大气雾霾形成的主要推手,也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同时,由于传统的Harbor-Bosch法生产氮肥已经达到了理论极限值,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对环境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等离子体固氮技术是一种解决现有能源及环境问题的绿色氮肥制备技术,但是目前也由于能耗问题其实际应用受到了阻碍。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放电等离子体分解工业废气氨。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使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尺寸趋于小型化,电子元器件中集成电路的密度越来越大,这给电子封装的可靠性带来了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温下封装材料的特性,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原位翘曲检测方法。本论文在现有的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3-Dimension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 DIC)测量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研究了一种基于红外-数字图像相关的位移-温度耦合测量技术,设计搭建了测量硬件
反复妊娠失败(Recurrent pregnancy loss,RPL)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生率约为5%,每年影响我国超过130万女性。目前临床上有超过50%的RPL无法确定明确病因,这对于处于育龄期、渴望拥有健康后代的女性患者来说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正常妊娠的建立和维持,要求母体子宫内局部环境维持稳态,而母体蜕膜功能障碍可能造成RPL。值得注意的是,在RPL发生时,母体的蜕膜组织在分子水平上发生了
研究目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血管紧张素Ⅱ干预后可导致小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目前,尚不明确不同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干预对小鼠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干预小鼠以明确其对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实验方法:33只6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配至4组:对照组(6只)、血管紧张素Ⅱ干预剂量为1000 ng/kg/min组(9只)
雷达隐身技术的关键在于降低设计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X波段(8-12 GHz)作为雷达的常用工作频段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相位梯度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的提出为RCS缩减指明了新设计方向,幅值梯度FSS借鉴阵列天线综合抑制副瓣的方法为斜入射后向RCS缩减提供了新设计思路。本文旨在综合利用相位和幅值梯
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微流体、微机电系统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合理的微孔结构可丰富PDMS薄膜的材料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在众多PDMS薄膜微孔结构制备方式中,激光加工具备非接触、高精度、高灵活性等显著优势。相较于飞秒、皮秒等激光器,纳秒激光器应用成本低、稳定性高;相较于红外、绿光等光源,紫外光源可获得更小聚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的基础领域之一,在智能机器人、智慧交通、视频监控、自动驾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价值。虽然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算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量和参数量给目标检测算法在移动端或嵌入式端的落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尽可能保持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压缩网络的计算量以及参数量,提高推理效率,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据此,提出针对目标检测任务的定位感知通道剪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