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遗址是现代人类重要的财富,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和一定的商业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和合理地开发。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文化遗址数量与种类都非常之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逐步加强了对现有文物的保护,但相对国外来说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古代运河这种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与力度更是存在极大的缺失。我国拥有许多古代运河遗址,分布在中东部很多省市,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工业体系的发展,古代运河遗址遭受的破坏十分明显,沿河工农业污染越来越严重,许多地方的古运河都变成了臭水沟,而运河相关的文物流失现象也屡见不鲜。2014年6月22日,包括"通济渠"在内的"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这只是我们对运河故道遗址保护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于依然存在的沿河污染、遗址破坏、文物流失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和复原。隋唐大运河最早建造于隋代,是以洛阳为中心,南至苏杭、北至北京的运河,在隋、唐、五代、宋等多个朝代被广泛用于商业运输,繁华一时。通济渠(泗县段)因其接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原始风貌的保留以及文物的再现,价值斐然,亟需竭力保护。对此本文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背景下,探讨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的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与非凡价值,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但保护力度不够的背景下,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基于对现有文献中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国内遗产保护现状以及与运河保护有关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本文得以在从资料的收集到各部分论证的展开都有可供参考的依据;对文化遗址的概念、遗址保护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阐述,以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指导。其次对通济渠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通济渠的久远历史,一些关键历史时期的挖掘和修缮,在"申遗"背景下安徽省所做出的保护措施等;重点介绍了通济渠泗县段的历史与价值,并从现有法规体系、文物发掘和申请文保单位等方面介绍其保护现状;总结现阶段保护的问题,包括部分遗址遭受破坏、文物存在流失现象、沿河污染严重、价值彰显不足等方面;由此分析了泗县段运河保护不力的原因,包括地方政府与文保部门保护意识不足、群众的文保意识缺失、地方性法规不健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民众参与性低和旅游开发欠缺等方面。再次,借鉴了京杭大运河济宁段、隋唐大运河河南滑县至浚县段的保护举措,两段运河也曾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专项整治、大力宣传、建设廊道、控制城建、地方政府立法等针对性措施获得了极好的改善效果;对通济渠泗县段古河道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官员与群众对运河的保护意识,具体措施如政府内部开展会议和培训课程、媒体的呼吁与宣传、下乡宣传活动等;完善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相关法规,如严格执行国际公约与国家相关法律、出台地方遗址保护规定与政策、划定保护区域、建立乡规民约;完善管理机构、建立专项小组;开展专项治理,如对水体、土壤、空气、固体废弃物进行专项治理,对被破坏的遗产进行完整性恢复,对植被进行修复;开发旅游景点,如建立运河故道博物馆、建立唐宋风情街、建立运河湿地公园、建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申请景区评级、加强景区的管理和宣传等;这些措施符合泗县段古运河的走势,符合泗县的风土人情,也能够彰显泗县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最后基于对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措施的制定,提出针对性的保障举措,在资金方面,需要来自政府财政、社会募集、社会企业与自营收入等方面的支持;在人力方面,需要做到深化绩效管理和保持人员流动性,并合理地招募志愿者;在技术方面,则需要积极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污染数据的监测,对关键位置的监控和对检举的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通济渠泗县段的治理、保护与开发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