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IN_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中的重要疫病,是国家法定的检疫对象,检出病原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检疫蚕种的淘汰与否,因此,蚕种微粒子病发生、防控备受学术界和蚕种生产单位的关注。微孢子虫是导致微粒子病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方式主要为胚种传染和食下感染。有报道菜粉蝶、桑尺蠖、桑毛虫、蜀柏毒蛾、桑螟等鳞翅目昆虫来源的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家蚕,由于它们对家蚕的感染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单纯利用昆虫虫情调查分析预测家蚕微粒子病存在较大困难,但由于昆虫的生长与发育、病原活性均受气象因素显著影响,分析气象因素与微孢子虫的关系,使进一步预测微粒子病发生情况成为可能。本文以广西国有蚕种场蚕种检验检疫数据为研究材料,从微粒子病的历年发病趋势、地理差异、季节差异筛选出微粒子病发病热点区域,获得广西微粒子病的发生与流行趋势。结果显示1994年2014年间,广西家蚕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桂西北区域微粒子病发生率最低,桂东北最高;桂南、桂东南地区春期发病率高于秋季,桂中、桂西北、桂东北区域秋季发生率高于春季;各区域发病高峰年份差异较大。其中桂南地区为微粒子病的发生热点地区。采集热点区域内的A蚕种场微粒子病历年发病情况与气象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数学建模构建了气象因子与微粒子发病率的逐步回归模型,再经过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确定了影响微粒子病发病率的关键气象因子。其中构建春季逐步回归模型为:y=432.48998-9.05952X1-6.05868X3+13.65437X5+15.95724X6-30.8456X7+0.66849X10-0.15036X14+1.09316X17-0.40647X18-0.64209X19。模型拟合平均精度为80.82%,对2015年春季发病情况的预测精度为98.50%。春季模型显示对微粒子病发生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是光照和降雨,其中6月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秋季回归模型为:y=520.99469-20.30274X3-63.69031X4+55.66015X5+9.72061X7+0.29532X8-0.22553X9-0.14123X13+0.81695X15+0.67996X 18。模型拟合平均精度为82.82%,对2015年秋季发病情况的预测精度为88.38%。秋季模型显示对微粒子病发生影响最大依然是温度,8月平均气温的负面影响和9月气温的正面影响最为突出,其中9月气温和秋季微粒子病发生率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其次是降雨和光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从阐述生活化情景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入手,探讨了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并在原则指导下探究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
由于芳基碘化物在有机及药物合成、临床药物、分子标记物和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芳基碘化物的合成一直受到有机化学家们的青睐,并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但以优异的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甘珀酸(carbenoxolone,CBX)后对趾部切口痛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 1(PX1)的影响,探讨甘珀酸缓解急性疼痛的相关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2只
目的:研究虾青素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CC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2只,体重200~250g,
尽管近年来信息化程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企业业务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纸质表单。为了存储和管理这些纸质表单上的信息,现在一般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手动录入信息并处理
第一部分CT纹理分析对鉴别胃间质瘤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的价值目的:探讨基于平扫+增强CT图像纹理分析的胃间质瘤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鉴别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
自上世纪60年代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以来,这一有关符号、文本间的对话互涉关系的理论在文学、符号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得到深入发展,体现出这一理论的
翻译,是一个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的来源之一。回顾藏汉翻译传统,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了大量的佛经翻译实践,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目的:通过实验探索青蒿素衍生物DHA/ARTS诱导肾癌细胞系786-0发生铁死亡的机制。方法:将DHA/ARTS作用肾癌细胞系786-0,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拍照,CCK-8检测DHA/ARTS
在水下机器人从水面开始下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海浪、洋流等海洋环境的干扰,其运动姿态将会有明显的变化,剧烈的横摇运动将严重影响水下机器人的正常下潜,甚至能损坏水下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