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时期,各城市为谋求发展,不断往外扩张开发新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地区,由于其并不缺乏动力,新城开发更是如火如荼,盲目的扩张带来了各种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等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理性的看待新城开发应该引起关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全局的视角统筹新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位于大城市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的为例,通过规划与实施的对比反思常规规划存在的弊端以及花山生态新城的可鉴意义,试图为我国类似地区的开发提供可复制的开发模式。首先分析拥有良好自然和区域条件的花山在过去由于受武汉都市圈严格管控发展受到限制,但作为武汉绿楔花山的生态环境却越来越糟;通过反思花山过去的发展,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花山的出路应该协调发展与保护的问题,在保护中寻求积极的发展。其次,创新性的提出“花山模式”的总体规划方法,即基于生态原则和产城一体的规划方法来解决花山今后的发展之路,同时针对花山生态新城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落实“花山模式”的规划构想,保证其开发生态原则。最后,通过5年的开发建设实践,检验过去的规划落实与指标体系的整体控制对花山产生的积极效果,探究“花山模式”是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研究表明,单纯消极的通过空间划定保护生态敏感地区的方式并不能带来实际效果,相反还有可能导致地区生态环境一再失守,城乡建设原地踏步;对于生态敏感地区保护应与发展同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来控制地区的开发,认为通过产业带动,生态底线坚守,才能真正实现地区的发展与保护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