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花山生态新城规划与建设实践反思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时期,各城市为谋求发展,不断往外扩张开发新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地区,由于其并不缺乏动力,新城开发更是如火如荼,盲目的扩张带来了各种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等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理性的看待新城开发应该引起关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全局的视角统筹新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位于大城市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的为例,通过规划与实施的对比反思常规规划存在的弊端以及花山生态新城的可鉴意义,试图为我国类似地区的开发提供可复制的开发模式。首先分析拥有良好自然和区域条件的花山在过去由于受武汉都市圈严格管控发展受到限制,但作为武汉绿楔花山的生态环境却越来越糟;通过反思花山过去的发展,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花山的出路应该协调发展与保护的问题,在保护中寻求积极的发展。其次,创新性的提出“花山模式”的总体规划方法,即基于生态原则和产城一体的规划方法来解决花山今后的发展之路,同时针对花山生态新城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落实“花山模式”的规划构想,保证其开发生态原则。最后,通过5年的开发建设实践,检验过去的规划落实与指标体系的整体控制对花山产生的积极效果,探究“花山模式”是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研究表明,单纯消极的通过空间划定保护生态敏感地区的方式并不能带来实际效果,相反还有可能导致地区生态环境一再失守,城乡建设原地踏步;对于生态敏感地区保护应与发展同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来控制地区的开发,认为通过产业带动,生态底线坚守,才能真正实现地区的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其他文献
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老年宜居社区”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解决我国老龄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政策起步晚、理论支撑不够等因素,导致现状
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英传统民居在物质形态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性.该文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对两者的异同及主要原因进行了探讨性的分
在尺度、对比、韵律等诸多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中,该论文选择尺度为研究对象 ,对其展开深入研究.论文在界定建筑尺度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研究产生建筑外部造型尺度感的内在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城市钟鼓楼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对象是明清城市钟鼓楼,并以现存的明清城市钟鼓楼实例为基础,探求其在制度、功能以及建筑上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城市
目前,国内部分早期高校体育馆存在功能单一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高校体育馆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广阔的前景。一方面由于体育馆设计正朝向复合功能设
计算机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也逐渐走进了大专院校的各个专业.现时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即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方面."多媒体辅助
城市夜间形象是属于城市景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由于它所涉及到的时间段的差异、夜晚光线的人工可控性以及人们在白天和夜晚的环境中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城市夜间形象需要规
格尔木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居住隔离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切入点引发了关于格尔木市居住隔离的思考。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格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