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論文選擇以道藏本《太上靈寶五符序》爲中心,來探查早期靈寶經的空間結構。雖然依照小林正美的分析,三卷完成的時代已經是到了東晉時期,但是像劉師培、陳國符等所指出的那些五方五帝所象徵的「五方」結構;或者禹得天書藏於洞庭所顯示的「天人地」的層次、及與後來發展的「洞天」有關的線索等,這些內容所呈現出來的觀念,卻是歷經刪改而仍然被保留下來,這就表示了這些觀念具有堅實而無可動搖的基礎性。 靈寶經在後來雖然傳人不明,但是它的經典卻廣爲流行,道教的諸天在靈寶的流傳中也不斷的演變,因此,如果我們想知道在《度人經》平面四方32天的結構之前——至少以靈寶經系本身而言的天是如何的結構,那麼道藏本《太上靈寶五符序》是個不錯的開始。 首先,《五符序》卷上描述天書出世的過程,牽涉到的是有關天書的符契、聖境的創造及洞天的觀念。地下《洞穴》的這一層,是經交加重描寫的地方,除了將天書存放的地點移至洞庭地穴外,更特別強調了洞穴中的明月朗煥,認為是「天后別宮、太陰之堂」的聖境,清楚的說明了「洞中有天地」的情況。 山岳、諸天及洞穴的結合,則出現在《仙人挹服五方諸天氣經》,所謂「四天一山」,再加上九泉洞穴的結構,其意義也如同天人地一貫的洞天思想。 其次,藉由彝族古老十月曆的比對,本文發現《五符序》當中所運用的五方,其實是包含著圓形和方形兩種不同的形態。仔細分辨的話,圓形的五方主要是在表達時間的循環,而方形的五方主要則在於空間的呈現。而這兩種不同的五方形態,推測是在夏商交替之際,隨著民族的融合而逐漸的被組合在一起,到了約戰國時代,鄒衍之徒演爲新說,成爲今日所知之五行學說。 《五符序》中的五方結構,主要還是沿用了漢代以來的五行理論作爲結構的主軸。圓形的五方所呈現的是彝族古老十月曆中的三十節氣的循環周率,本文從中尋繹出「東九、南三、中央一、西七、北五」的氣數配置,其實是按照三十節氣順序排列的,或直接用其單數,或取其個位數而成其象徵代號。從這些節氣數的代號,我們可以了解到服氣、行氣的季節指示,以及道教在其中所蘊含的陰陽相生、循環不已的生命訊息。方形的五方屬於亞形的結構,因此方形的五方其實應該稱爲四方,他的「中央」位在亞形結構的中間,而這個中央,則時常處在被虛置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