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翻译均是一种,以达成目标文化与目标读者间的交流为目的的行为。其实不光是翻译,人类的所有语言活动都是以达成交流为目的进行。一切翻译行为根据目标文化与目标读者的要求而产生,因此翻译的结果若在目的语文化中毫无建树,这种翻译从根本上是不需要展开的。由此可见,翻译是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翻译的目的由参与翻译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决定,译者在其中做仲裁作用。专家们批评译者不能过度发挥自身力量,这种说法都是出于翻译必须以忠实于原文为标准的偏见。本论文的目的是,希望告诉译者和学习翻译的群体,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批评时不应该以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必须考虑译文在译入语中发挥的目的语功能,以及译入语读者、译入语文化、社会、翻译委托人等要素,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以此来评判译文,才能有效评价译文的成功与否。本论文选择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并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金兰都作者的韩.国文学作品《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之韩汉译文为研究对象,基于重视目的与功能的功能目的理论,评价了翻译的成功与否。判断出译者的本地化翻译战略是根据译入语读者特性,译入语文化的文学性,译入语社会的时代性、现代性等进行的。以此,论证了功能目的理论在中韩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中的有效性。意义在于打破以往中韩文学作品翻译批评的标准——始终固定在语言学视角评价错译与否,想告知也可以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进行翻译批评,希望为日后的中韩文学作品翻译批评展现新的视角。以此,在第一章绪论中讲述研究目的、意义、对象、方法及通过对功能目的论的先行研究阐述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象。在第二章中讲述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中的功能目的论的适用情况,在第三章对《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进行表层分析,在第四章对《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的译本进行深层分析,最后在第五章导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