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琪峰电影中的大陆形象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电影作为世界电影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员,素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但在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其态势逐渐走向低迷。此后又经历了票房低靡、明星衰老、导演青黄不接等一系列惨状,终于在回归后,于内地市场依稀看到了曙光。  多年来,杜琪峰以数量众多的作品和鲜明的风格,在业界和市场上赢得了双重口碑,并曾先后多次受邀参加柏林、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如今,他已成为谈及香港电影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杜琪峰成名于一个微妙且重要的历史时刻——“九七”前后。自其电影风格形成之初至今,他都未曾脱离“回归”情结的缠绕。他的作品虽然反映的是香港本土的生活情状与心态,但这样的反映也常常借助于对大陆形象的想象与表现。  杜琪峰电影中大陆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特定的历史时刻(“九七”)和人物(大圈仔)来完成。但这一形象风貌随着现实中香港与大陆关系的愈加紧密也有了变化和发展。本文将从时间裂缝、身份和原初性与后原初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转变在杜琪峰电影中的发生轨迹,以及这种转变产生的原因。虽然杜琪峰始终坚持港味,在内地电影审查制度面前往往不愿迎合,但在时代环境的推动作用下,其作品对大陆形象的表现也已必然发生演变,虽然时至今日,演变的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与误读。  如今,“北望神州”成为众多香港电影人寻求自救的抉择,但一些学者却对此举作用下香港本土电影的发展状态不甚乐观,认为香港电影人仍需立足本土。但立足本土,绝不再是坚持自我的偏见想象,呈现一种扭曲、不真实的大陆形象,而应依托中华文化的影响,描绘出香港独特的地理文化图景,来进入世界影坛。
其他文献
本文以汉赋中的联绵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分析,发现联绵词的本质属性是联绵性,属于语音构词。以此为基点发现汉赋中不仅存在双音节的联绵词,还存在大量的四音格联绵词。文章对这
异读现象,是语言共时平面上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语言的历时变化,在语音研究及语言规范方面都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以往研究在研究范围、资料及系统性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在参考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从历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