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榕传粉小蜂(Eupristina verticillata)隐存种物种组成及扩散路线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生物入侵,需要全面而深入理解生物入侵的机制从而提出有效防控策略。对于具有专性共生关系的外来物种而言,其共生种的迁入决定了该物种的入侵风险。因此,亟需研究入侵物种共生种的组成和扩散路线以确定入侵机制,为入侵物种防控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以榕属植物小叶榕的专性传粉小蜂(形态学种:Eupristin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小叶榕原产于我国南部至澳大利亚北部,后被广泛引种,由于其传粉小蜂逐渐扩散入引种地,导致该植物已在北美、南美与地中海沿岸地区造成生物入侵。采用重测序技术获取来自22个地点的小叶榕共生传粉小蜂的核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结合部分个体线粒体基因序列,探究该形态学种下隐存种的物种组成和扩散路线,主要结果如下:(1)对小叶榕传粉小蜂130个个体进行高通量测序,经质控过滤后共获得高质量数据1440.67 Gb。与已发表的小叶榕传粉小蜂基因组进行测序数据比对与变异检测,发现32个个体由于亲缘关系较远等原因导致比对率低,无法用于后续分析,最终选取来自19个地点的98个个体共计634,70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用于种群基因组学分析并对SNPs进行注释。(2)结合传粉小蜂线粒体COI基因序列与核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采用聚类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共发现3种传粉小蜂隐存种。第一种仅分布在布里斯班和西双版纳;第二种仅分布于泰国(该隐存种包含了上述大部分无法进行后续基因组水平分析的个体);而第三种为广布种,广布于除布里斯班和泰国外的小叶榕原产地和引种地。(3)针对唯一扩散入小叶榕引种地的传粉小蜂广布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远离小叶榕原产地的引种地种群聚类于2个遗传类群,而这两个类群在小叶榕原产地中仅存在于菲律宾种群,表明该物种可能由菲律宾扩散至引种地。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该广布种从菲律宾出发后首先到达美国,随后向南美扩散到巴西,同时扩散至希腊岛屿,而地中海地区各种群之间基因流较大(Nm值在1.8158~3.1028),已形成集合种群格局。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小叶榕共生传粉小蜂的隐存种物种组成以及该形态学种从小叶榕原产地扩散入引种地的可能迁移路线,为今后防控小叶榕进一步入侵其他地区提供参考,也为研究依赖共生种的物种入侵机制提供案例支持。
其他文献
滨海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物质生产、碳汇、水质净化以及生物栖息地等多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河口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使得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锐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吹填湿地在不同发育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从而为吹填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选取横沙岛湿地的5个区域,分别为光滩、吹填湿地发育初期阶段、
山地是生物多样性海拔格局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海拔梯度上环境因子的巨大差异驱动着不同生物类群多样性复杂多变的分布格局以及体型大小等形态特征的变化。尽管植物、鸟类等海拔梯度格局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但对于环境变化响应更为敏感的蝴蝶类群来说,特别是在物种较为丰富的亚热带森林,蝴蝶是如何响应海拔梯度上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究这一问题,可以为我国亚热带森林蝴蝶多样性保护、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
土壤动物对海岛生态系统有着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共选取舟山群岛38个海岛为研究对象,面积在0.005~97.9km2之间,岛屿离大陆最近距离在4.5~104.97km之间,于2019年6月、7月、8月、9月对岛上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共捕获土壤动物20706只,隶属于5门14纲3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蜱螨目和弹尾目。凋落物层优势类群为蜱螨目
同种负密度制约(CNDD)是促进森林树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病原菌引起的Janzen-Connell效应是驱动CNDD的一个主要因素。树种根际土中孕育着种类繁多、功能不同的真菌,病原菌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会受到菌根真菌等共生菌的调节。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结构不仅可以影响宿主植物受到的CNDD强度,还能改变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植物群落的构建。此外,宿主植物又会和土壤理化性质共同作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途径。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具有固碳潜力的材料,将其与氮肥共同添加至土壤中,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还能增加土壤碳固持。当前,生物质炭与氮肥添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结果存在极大差异,且对其调控机制的认识不够深入。基于此,本研究在全球尺度上整合生物质炭和氮肥添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数据,探讨温室气体响应生物质炭和氮肥
盐沼植物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湿地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是长江口盐沼先锋物种,受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人类围垦和海平面上升等影响,海三棱藨草种群的面积下降近八成,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在多重干扰下,如何高效经济便捷地实现海三棱藨草种群重建和复壮,优化盐沼生态系
薄壁结构以其轻质、能量吸收效率高、成本低等特性作为吸能防护结构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然而,单个薄壁结构吸能性较低、多个薄壁结构组装的嵌套系统拆装困难、无法实现多向自锁等问题有待解决。因此,研究能够实现可拼装、可扩展、多向自锁的新型吸能防护结构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向自锁薄壁管状结构,从结构构型设计、制备工艺与力学性能表征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基
鱼类是水体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之一,它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崇明岛位于长江口门处,岛内河流、湖泊众多,鱼类资源丰富,是上海市内陆鱼类资源的天然培育场。开展对崇明岛内河鱼类物种多样性及食性的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研究鱼类种群的数量动态、探索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崇明岛北横引河、南横引河、竖河设置固定样点,分别于2018年6月、11月对内河鱼类进行拖网
齿轮传动具有体积小、传动功率和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传动比稳定、工作性能平稳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各种领域。但是,由于齿轮系统常常在高速、高温、重载等恶劣条件下工作,再加上其内部结构和激励的复杂性,在运行时常会出现点蚀、剥落、裂纹等局部故障。特别是一些如轮齿表面裂纹的早期失效,如果不能及时检测,故障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加剧齿轮系统的振动和噪声,降
氧化还原酶主要催化生物体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生物体的生长、代谢、繁殖等生命活动都与氧化还原反应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对生命活动如此重要的氧化还原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细胞色素P450 BM3氧化还原酶广泛用于药物合成、食品加工等工业及其他行业中。在催化过程中细胞色素P450 BM3酶都需要天然的辅因子,例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NADH)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