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寒热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寒热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中医寒热证的本质,中医寒热动物模型一直是中医症候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目前报道的寒、热性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复杂多样,且模型评价缺乏客观、准确可靠的统一标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寒热证动物造模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动物寒热证表征指标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介绍开展含有寒性或热性中药的特种饲料的研制,建立了符合中医理论的大鼠寒性动物模型和大鼠热性动物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随机将30只大鼠分成寒性、热性、空白三组,连续正常用特种饲料喂养3个月,在喂养期间对大鼠的一般状况、体重和体温进行检测观察。研究发现寒性组大鼠易腹泻,寒性组体重的平均增幅(0.2325)和热性组体重的平均增幅(0.2524)均小于空白组(0.2818),表明寒热性中药对动物体重均有减轻的作用趋势。  第三章介绍用各种仪器分析手段在不同喂养时间检测大鼠血常规指标、部分生化指标和部分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最后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大鼠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并准确定量了45个代谢物。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出5个潜在的寒热生物标志物成分:精氨酸(Arginine)、3-羟基丁酸酯(3-Hydroxybutyrate)、3-羟基异丁酸酯(3-Hydroxyisobutyrate)、τ-甲基组氨酸(τ-Methylhistidine)、17-羟皮质类固醇(17-hydroxycorticosteroid)。最后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对30只实验大鼠的心、肝、脾、肺、肾的切片的进行初步病理学分析,发现在大鼠造模过程中寒性中药(车前草)和热性中药(肉桂)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采用寒(热)性特种饲料建立寒(热)性动物模型的方法避免了现有其它造模方法对实验动物造成的剧烈伤害,减少了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提高中医寒热动物模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运用生化仪器检测手段、NMR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及组织芯片技术进行寒热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为今后进一步验证血液中寒热生物标志物打下了基础,为后续寒热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给予雷帕霉素增强自噬后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然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以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