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在行PPCI治疗过程中,通过指引导管向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入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或替罗非班治疗,对患者的心肌组织微灌注的影响,并观察对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出血事件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天津市西青医院就诊的,发病在12小时内行PPCI治疗的70例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0.2±9.9)岁。A组在PPCI过程中接受了经指引导管向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20mg治疗,共31例;B组在PPCI过程中接受了经指引导管向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mg治疗,共39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口服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或6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80mg,抽血测量基础ACT值并给予肝素钙注射液100IU/kg静推。A组在球囊扩张病变血管后,将加入到生理盐水10ml中的重组人尿激酶原20mg,经指引导管向梗死相关动脉内缓慢注入(约5分钟),B组在球囊扩张病变血管后,将1mg替罗非班注射液经指引导管向梗死相关动脉内缓慢注入(约5分钟)。之后两组患者均重复造影,然后行常规PCI治疗,并根据支架贴壁情况决定是否行球囊后扩张,并术后复查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患者cTFC、TMPG、sum STR,反应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情况;比较术后7天和1个月心脏超声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射血分数,反应心脏功能情况;比较住院期间和术后1个月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情况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Killip分级大于等于2级、冠心病家族史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PCI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血栓导管抽吸例数、支架置入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靶血管灌注及心肌灌注水平比较:术前两组患者cT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TFC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cTFC低于B组;A组治疗前后cTF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前后cTF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TMPG≥2级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um STR≥30%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提示A组获得更好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水平;(4)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脏超声指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事件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天LVED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A组有3人出现轻微出血,B组有4人出现轻微出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48);(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的心脏超声指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事件的比较:术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LVEDD、LVEF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事件A组有1人出现轻微出血,B组有1人出现轻微出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77);结论: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在行PPCI治疗过程中,通过指引导管向IRA内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或替罗非班,均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组织微灌注;重组人尿激酶原较替罗非班获得更好的心肌组织微灌注,改善术后1个月的左心舒张末容积和心功能,而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