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肌电的肌疲劳分析与肌力预测研究及实现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fa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疲劳分析与肌力预测在体育运动学、康复医学、生物力学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肌疲劳程度的评估可为康复训练、体育锻炼等提供指导信息,而肌力大小是智能假肢控制、生物力学、人机交互等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表面肌电可无创采集并能反映神经肌肉的活动情况和功能状态,对肌疲劳分析与肌力预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肌力预测研究已持续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人体神经肌肉系统的复杂性,肌力预测的适用对象及适用场合还非常有限,大多数工作是针对特定肌肉(例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外侧斜肌等功能明确的大块肌肉)及特定收缩模式(一般为恒力收缩或周期力收缩)而展开,常假设肌肉处于非疲劳状态,很少考虑肌疲劳因素对肌力预测的影响。为探索疲劳状态下的肌力预测方法,本文对肌疲劳分析及肌力预测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几种肌电特征参数对疲劳程度的表征效果及用于疲劳评估的限制因素。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肌疲劳程度的肌力预测模型改进方法,将肌力预测从非疲劳状态扩展到疲劳状态,进一步提高了其实用性。此外,在肌疲劳和肌力预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基于表面肌电的实时肌疲劳分析与肌力预测系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肌疲劳分析。分析了肌疲劳研究中常用的几种肌电特征参数(包括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DF、FI指数、AR模型系数ARC1、均方根值RMS)在疲劳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从单调性、稳定性、重复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各参数对肌肉疲劳程度的表征效果,发现MPF具有相对较好的肌疲劳表征能力。影响因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发力方式、电极位置、个体差异性均会影响肌电特征参数与肌肉疲劳程度的关系。(2)肌力预测。首先,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建立非疲劳状态下肌力预测模型(拟合曲线采用二次多项式形式),并分析了多种外界因素对肌力预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极位置、肌肉形态对肌力与肌电的关系有明显影响,而发力方式对肌力与肌电的关系影响不大。然后,重点探索了肌疲劳对肌力预测的影响,发现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加深,恒力和周期力两种发力方式下预测误差均逐渐升高。最后,分别对两种发力方式提出了基于肌疲劳的肌力预测模型动态修正方法。经修正后,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逐渐加深肌力预测效果基本保持稳定,且误差值接近非疲劳状态。(3)实时肌疲劳分析与肌力预测系统。基于肌疲劳分析和肌力预测研究成果,开发了一套表面肌电采集与实时分析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提供灵活的数据采集支持、信号显示方式、肌疲劳分析和肌力预测功能,既可实时分析肌电信号也可对离线数据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以慢性孕前应激诱导建立产后抑郁症小鼠模型,研究越鞠甘麦大枣汤(越甘)对产后抑郁母鼠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并从海马AKT/m TOR信号通路角度探讨产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药
扭轮摩擦驱动是集摩擦传动和螺旋传动为一体的传动系统,它既具有摩擦传动动态特性好,同时又有螺旋传动导程小的特点。本文介绍一种扭轮摩擦驱动系统,它的导程小于0.2mm,行程为250mm,运动分辨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以TIA后90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作为短期预后指标,分析7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RASIL)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例中国蒙古族CARAS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调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以东营市为例,采用1989年、1999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子分析,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
目的:评价并比较应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短程地奈德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风冷散热能耗高、散热滞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能耗的动力电池风冷控制策略,根据车载导航系统预报的工况信息预测动力电池的未来温升,在满足动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荭草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的关系。方法采用Langendorff法,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120 min
目的通过研究川芎嗪(tetramethypyrazine,TMP)对肝癌HepG2细胞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TMP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肝癌HepG2细胞为靶细胞
<正>帕金森病(PD)在我国是仅次于Alzheimer病(AD)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5岁老年人的发病率为2%。其临床特征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姿势、步态的异常;病理特征为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