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农业产值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己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特殊的国情和长期的体制障碍等因素而显得尤为突出。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传统的观点认为农业中劳动力的剩余量主要是“显性剩余”,本文认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考察不仅要从浅层次考察劳动力的“显性剩余”,而且要从深层次考察农业劳动力的“潜在剩余”,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二元经济”条件下农业中所蕴藏的巨大剩余劳动力在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体制和制度松动,便会形成盲目跨地区、跨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针对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工业化进程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成果,作者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首先,各级政府要在宏观调控上积极转变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过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宏观的引导,减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其次,重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核心因素。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突破旧体制的障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最后,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的城镇化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