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非重特大事故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以聊城市“11·20”事故为例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ia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网络舆情提供了即时互动平台,互联网社交的迅速普及,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与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舆情呈现多而广的特点,即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多样化、信息传播范围广泛化,这给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其中,事故类舆情应对,最能考验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也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一旦应对不利,网民们往往将矛盾的焦点指向政府部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认真对待事故类网络舆情,积极应对,有效化解网民的质疑与不满。在我国发生的事故灾难中,10人以下的非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在事故总量中占有绝对比重。因此,非重特大事故舆情应对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初步适应了利用多平台发布信息,从政府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交汇发布民众关切的社会热点信息及重要政策法规,借助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有效地扩大了官方信息的受众面,增强了政府话语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作为非重特大事故网络舆情应对主体的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重点以聊城市“11·20”事故为问题切入点,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在非重特大事故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对如何提高舆情应对的能力进行分析,而且深入分析部门责任考核、现行制度约束中存在的不足,在分析视角上有所创新。本文从聊城市“11·20”事故案例中归纳、总结出我国地方政府在非重特大事故网络舆情应对中在思想、能力、协调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得出问责机制不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舆情应对能力不足、协调机制不畅通四个方面的原因。针对上述原因,依托有限政府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的有关内容,从完善问责机制、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加强多方协调四个角度,结合市、县政府部门工作实际深入阐述了相应的优化完善措施,为地方政府开展非重特大事故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助于提高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提升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形势下政府部门的应急处置水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幸福思想一直贯穿在经济学思想中。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幸福最大化,幸福也是人类亘古永新的话题。破解陕西省居民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推动构建陕西省居民幸福评价体系,实现陕西省经济与人文同步发展,更快实现和谐城市的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本文基于2018-2019年在陕西省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陕西省居民收入对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辅助性机构。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仅影响着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水平,并对广大师生读者的学习、科研、学术交流乃至学校的教育质量、发展前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进而推动高等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各种社会矛盾积聚,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我国公安机关既是国家刑事司法机关,又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各项职责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管理参与度大,与广大人民群众存在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我国公安机关作为与群众打交道最为密切的政府部门,往往会直面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基层民警作为执法活动主体,处于直面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第一线,也是直接面对群众的第一线,其执法权益极易受到
政府采购是一种政府财政出资对日常开展工作所需的物资、服务进行购买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制度的完善,政府采购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功能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所以政府采购范围和采购金额越来越大。政府采购能够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采用公正、公开、公平的方式促进政府职能的完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的
作为公务员中的“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处于国家行政体系的第一线,是联系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石,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推动者和执行者,其服务意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也代表着政府公权力的权威。新时代赋予基层公务员新的使命,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面对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监督。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劲头是推动工作高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许许多多农民因此住进楼房,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与城市居民接近,但在权益保障的诸多方面仍然暴露出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必将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阻碍,如何妥善保障好失地农民的权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我国不同城市城中村改造实践探索经验,以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办事
对于城市的管理,市民是最直接和最广泛的参与者。城市的市容管理状况与每位市民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着群众的日常起居,在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做好市容管理工作,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就要求市容管理单位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必须重视群众的诉求。市民的市容管理满意度正是最直观最客观的反映群众意见的指标之一。随着法治国家的建设,我国的市容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规化、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严肃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打虎”、“猎狐”、“拍蝇”力度不减、效果显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网络正在逐步构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的成就。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纪检监察机构,其职能履行状况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获得感,是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