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个体认知活动的发展。故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升个体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丰富的实验现象、有趣的实验过程,是培养个体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故本研究从物理实验教学出发,以提高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为研究目的,进行策略探讨。全文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的理论探讨。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当前元认知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明确元认知概念及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的特色,建构了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并将物理实验教学依据实验操作主体的不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师生并进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三类。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当前高中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现状调查。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特色,编制了一份“高中生物理元认知能力调查测试卷”。经检验问卷整体的α系数为0.903,二阶三因子模型各拟合指标均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问卷各维度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5,呈中度相关,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同时利用自编问卷对福建省X市三所学业水平不同的学校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中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元认知监控能力最为薄弱,为后续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参考。第三部分则是教学策略的制定。本研究依据现状调查的结果,从元认知三大主维度出发,制定出了以物理实验教学为基础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并据此设计了三节不同实验类型的教学案例,以促进策略融合。第四部分是相应的实验研究。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将所设计的案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检验策略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制定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利于个体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有助于个体学业成绩的提升。
其他文献
复习课教学起着深化知识、促进知识结构化、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物理复习课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定位错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负担重、学生被动学习等问题。单元教学理论具有整体性、深度性、生本性等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单元教学所倡导的正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教学所需要改进的,因此,本研究试图将单元教学的理论应用与物理
校本课程自提出以来即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我国也不例外。正式实施至今已有20年历史,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师资不足、顶层设计难为等问题。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研究者要清晰把握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基本权利之一;学校可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可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有助于建设特色学校等特征。一门课程不是开发出来就完事了,而要在实施过程中进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决定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脑海中观念的建构。由于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观念包括物理观念这个维度,因而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理观念是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发现,现有的课程文件对物理观念的内涵以及培养观念的可操作性方法没有具体说明,且目前对于物理观念的理论方面研究硕果累累,而在调查和实证方面的研究还待开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础。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不清晰的情况十分普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头脑中存在与科学概念不相符的迷思概念,严重阻碍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新概念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迷思概念的存在,认为新概念会自动覆盖旧有概念。然而迷思概念是顽固的,并不容易被消除,导致经常出现两种概念同时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情况,学生
实验是物理学的精髓,物理学的发展与实验脉脉相通。中学物理教材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实验,在细致入微地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量化评价,是教材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故本研究从建构教材中实验评价指标体系出发,以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为目的,旨在对教材中实验的评价更加客观合理,从而完善教材的编写。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读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国内外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作为我国的“三级课程”之一,是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校本课程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机器人相关的校本课程作为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内容,逐渐走进中学校园。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来解决真实情景问题的STEAM教育理念,应用在高中教育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建设上,能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对接核心素养中实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何培养与发展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也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一线物理教师的广泛重视。论文在学科核心素养和物理观念研究的热潮下,以类比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为背景,提出研究课题,并对福州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进行调研,并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为心理学基础和本文
物理和数学关系十分密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也强调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近年来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发现物理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有所弱化。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教师问卷等方法分析造成物理学习中数学应用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接着根据认知负荷理论、David Hestene建模理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结合例子论
教科书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载体,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改革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紧接着修订了高中化学教科书。“微项目”栏目作为2020版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新增的一个栏目,涉及生活、社会、科技、传统等各个领域,对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
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影响制约着中学教师的教育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阶段,职后的培训学习活动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较为的丰富,但是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也没用给出具体的操作案例,对提升实际的教师培训活动效能有指导意义,但难以照搬套用。因此本文力求通过对国内教师培训活动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