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郭绍虞、罗根泽可以称得上是这一学科的领军人物,二人的同名扛鼎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在1934同年出版。他们的研究,不仅引领了当时文学批评史学研究的热潮,也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文学批评史观念和文学批评史写作范式。本论文以郭绍虞、罗根泽两位学者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本为切入点,试图回到20世纪初文学批评史学的研究起点,结合二者批评史学相关研究,对比探讨二者文学批评史学研究的学术个性、研究路向以及文本形态,以期对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有所启示。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二者共同的文化语境下不同学术个性的养成。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意识的觉醒表现在诸多方面:求学、参与社会活动、教书等。不同的学术行迹养成了二者不同的学术个性,他们的著述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第二章是对二者著述研究路向和展开方式的比较探讨。在各自搜集的大量材料基础上,郭绍虞以进化的纯文学观为纲,罗根泽以史学意识下的“还原”为己任,使得二者从著述目的到编写体例选用都有所不同,本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对比阐释,为进一步切入到具体文本之中进行文本形态的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是对二者文本形态的展开比较。因为他们二者一个以文学史观下的“裁剪”为逻辑起点,一个以史学意识下的“还原”为逻辑起点,不同的研究路向和展开方式,造成了文本形态完全不同的风格面貌。本章在对比二者风格面貌的行文中,注意阐释他们著述的特色以及对后世批评史产生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郭罗文学批评史学的对比研究,从经典著述中找寻启发我们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思路,或许会引发我们对建设中国文学批评未来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