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原发性膀胱癌的75%,如果不能尽早发现并采取治疗措施往往进展较快,预后较差。早期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术后复发率较高的特征,故通常以抗肿瘤药物膀胱灌注作为辅助手段降低复发率,并定期行膀胱镜检查以排查肿瘤复发。尽管得到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在首次发病后的一年内仍然出现复发,由于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因此这些患者往往可以在病程早期发现。针对第二次发病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灌注用于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和欧洲泌尿外科学会都推荐卡介苗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治疗用药,其他常见的膀胱灌注用药有吉西他滨、表柔比星等。然而,目前关于卡介苗在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灌注预防复发的有效性还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对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收集使用卡介苗预防肿瘤复发和使用其他药物预防复发的疗效数据,回顾性分析卡介苗在预防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第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的疗效,了解卡介苗对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由我院收治,经膀胱镜检查、膀胱核磁检查后确诊的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术后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遵医嘱行抗肿瘤药物膀胱灌洗并定期行膀胱镜检查,于首次电切术后1年内再次发现膀胱肿瘤病灶,经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共61例,统计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情况),根据再次膀胱肿瘤切除术后选用的药物分为试验组(卡介苗组)和对照组,定期随访。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以二次电切后肿瘤复发作为终点事件,应用IBM 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对所有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卡介苗灌注治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1例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第二次电切后使用卡介苗进行膀胱灌注的试验组患者32例,使用其他抗肿瘤药物进行膀胱灌注的对照组患者为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吸烟史、肿瘤家族史、临床分期、病例类型均无明显区别,这些临床特征在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患者第二次电切术后一年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良反应的有11例(发生率34.4%),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6例(发生率20.7%)。3.试验组患者第二次点切术后一年内复发的有4例(复发率12.5%),对照组患者二次电切术后一年内复发的有6例(复发率20.7%)。结论:1、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第二次电切术后使用卡介苗预防复发与使用吉西他滨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较高,但严重不良反应较少,所以卡介苗是相对安全的。2、与吉西他滨相比,在第二次电切术后使用卡介苗进行膀胱灌注预防复发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