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过程,在青少年时期即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其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的大中型动脉,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管腔狭窄和堵塞,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甚至斑块破裂继发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引发严重临床事件,大量研究已证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大多数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不明显,狭窄程度都小于50%,更重要的是斑块本身的性质是否稳定,是否有血栓形成等继发病变。自从1999年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学说”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各个环节,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脂质沉积,促进了泡沫细胞的形成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在多个疾病过程中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且是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斑块纤维帽的降解、血管重塑、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等多环节发挥了促不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研究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及机制,寻找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的策略和方法对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致残致死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治疗已取得一定成绩,中医注重整体调节身体机能,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面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随着对炎症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医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指导探索实践。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进行的不稳定斑块的基础研究,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及斑块易损机制的研究、预示斑块易损的血清学标志及检测的研究、诊断和治疗等研究成果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发展、辨证治疗研究及从“瘀毒”论治的探索新思路的作一综述;并在最后总结了导师姜良铎教授从毒论理,从通论治,在“排毒解毒调补法”原则的指导下,应用角药组合结合辨识状态,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打通管道,排出毒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