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在可吸入颗粒物(PMlo)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细颗粒物(PM2.s)污染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灰霾的发生明显特征是低能见度。而能见度所反映的污染程度更接近老百姓的感官认知,因此山东省将能见度作为技术参考性指标来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并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能见度≥10km)的天数来考核山东省17地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但是能见度是否能够准确的评价环境空气质量,至今并没有科学的解释。通过建立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与大气能见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科学的解释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与能见度的差异,并有助于大气灰霾研究,对城市能见度的评估、预测和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论文以山东省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和内陆城市济南、德州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在线自动监测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和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重点研究颗粒物浓度与能见度之定量关系。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德州市监测点位和济南市监测点位PM10日均值超标天数分别为164d、218d,分占总有效天数的44.93%、59.73%;青岛市监测点位和烟台市监测点位PM1o状况较好,超标天数在10%左右。德州市监测点位和济南市监测点位PM2.5日均值超标天数为250d、210d,分占总有效天数的68.50%、57.73%,青岛市监测点位和烟台市监测点位超标天数均为69d,占总有效天数的18.90%。颗粒物浓度日际变化呈明显的双峰规律,其中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22:00。四个城市PM10、PM2.5浓度月变化特征基本相同,最大值均在1月。颗粒物浓度季节性变化明显,季均值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四个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状况烟台市最好,其次是青岛市,德州市和济南市较差。(2)能见度状况烟台市最好、青岛次之、德州和济南较差。德州儿童乐园、德州监测站、济南开发区、青岛市南区东部以及烟台西郊化工五个监测点位能见度≥10km的天数分别为148、92d、201d、248d、286d,分别占总观测天数的43.0%、28.7%、58.1%、73.8%、94.1%;能见度<10km的天数分别为196d、229d、144d、88d、18d,分别占总观测天数的57.0%、71.3%、41.9%、26.2%、5.9%。德州市能见度日际变化特征明显,能见度最小值出现在08:00左右,最大值下午16:00时左右。德州市和济南市监测点位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青岛市和烟台市监测点位。四个城市能见度月变化特征基本相同,最大值均在1月。能见度季节性变化明显,季均值大小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整体来看,山东沿海城市能见度状况好于内陆城市,东西差距较大。(3)能见度与PM2.5.PM10、RH的相关性呈显著负相关,与风速、温度、大气压呈低度相关关系。因此,PM2.5.PM10、RH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4)颗粒物浓度和能见度回归模型相关系数R均在0.6以上,样本的拟合较好,能够反映能见度的变化规律;各变量P值均小于0.05,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RH<70%、70%≤RH<80%两个区段模型计算值偏小,而在80%≤RH<90%区段模型计算值偏大;RH<70%、70%≤80%以及80%≤RH<90%三个区段的平均误差分别为33.2%、2.1%、9.7%。(5)在70%≤RH<80%区段,“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指标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指标只能作为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参考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