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目前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共情疲劳的临床现状,并应用Meta分析法进一步明确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2.临床现况与明确后的危险因素结合,分析两者关系,建立临床护士共情疲劳风险评估模型,以供提供依据来尽早识别护士共情疲劳和预防共情疲劳的发生。方法:1.由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通过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ovid、Embase、Science Direct。检索到在这些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的文献,对比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结合质量评价,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在Meta分析stata软件当中,定量分析提取的数据资料,表示分类资料的合并效应量可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将meta分析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结合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 QOL)制成问卷,采取目的抽样的方法,对山西省及河南省三甲医院的护士,进行现况调查。以护士共情疲劳的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meta分析获得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3.绘制ROC曲线,通过ROC曲线下的面积评价其预测能力,从而得出危险因素构成的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并获得最佳临界值。结果:1.筛选后共获得文献4篇,均为横断面研究,其中3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共获得与护士共情疲劳相关因素的6项,分别是“学历(本科及以上)”(OR=2.44,95%CI:1.63-3.55)、“重症科室(急诊、手术室及ICU)”(OR=1.90,95%CI:1.29-2.79)、“周工作时间长(>50h)”(OR=3.11,95%CI:1.40-6.91)、月夜班数(<4)(OR=1.08,95%CI:0.26-4.40)“工作年限(<5年)”(OR=0.31,95%CI:0.10-0.97)及“有重选工作意愿”(OR=0.14,95%CI:0.03-0.63),其中,学历、重症科室、周工作时间、工作年限、重选工作意愿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现况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123份。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后,学历没有统计学意义,得出回归方程:Logit(P)=-0.305+0.668×重症科室(急诊、手术室及ICU)+0.863×周工作时间(>50h)+0.972×工作年限(>5年)+1.690×重选工作意愿(否)。结论:1.“工作年限(<5年)”及“有重选工作意愿”是护士共情疲劳的保护因素,“高学历(本科及以上)”、“重症科室(急诊、手术室及ICU)”、“周工作时间长(>50h)”,是护士共情疲劳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初步构建的护士共情疲劳风险评估模型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可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尽早有效识别共情疲劳,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