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指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建立在语言表层上的互指关系。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它是交际双方根据话语所建立的心理表征中突出的实体。Hankamer&Sag(1976)将回指划分为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秦洪武(2001)进一步把深层回指分为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零代词回指和歧义回指。Ariel在其可及性理论中总结出了指称词语的可及性程度等级。但是该等级的局限性在于其只能适用于表层回指。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可以依靠转喻的思维来解读回指现象。本文从认知转喻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用以分析、解释表层和深层回指中确定回指指称对象的认知过程。该模型指出听话者为了确定回指,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进行认知推理的步骤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大就越难达到目的。该观点解释了在深层回指中,指称词作为可及性标示语不能被Ariel的可及性程度等级所囊括的原因。由此作者发现受不同认知推理的影响,要建立一个适用于各种回指现象的可及性标示语等级是不太现实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从认知转喻角度研究英语回指的可及性的意义、相关研究以及全文的结构。第二章回顾了回指、转喻以及可及性研究的主要理论。首先从不同语言学流派和各个相关领域的代表性理论介绍回指研究,然后就回指的分类研究进行了回顾。其次分别从传统和认知角度回顾了转喻的研究历史。最后着重从可及性理论阐释可及性的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全文的主体。在第三章中,作者结合了理想化认知模型,Radden & Kovecses的认知转喻理论以及Al-Sharafi的语篇转喻模型,旨在从认知转喻角度建立模型用以阐释回指的可及性。该模型作为本文的基本模型,将用于分析回指现象并进一步对指称对象的可及性运作过程进行阐释。在第四章中此模型分别应用于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的各种实例。根据对深层回指的分析结果,作者发现Ariel的可及性程度等级并不适用于深层回指,并且很难建立起一个可以适用于各种回指现象的可及性程度等级。第五章结语,总结本文的主旨,同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今后研究的主要侧重点。本文将英语回指可及性的研究扩展至深层回指,准确地确定回指有助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