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区中上二叠统硅质岩成因及页岩气潜力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jie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扬子区中上二叠统发育含硅质岩富有机质黑色岩系,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的目的层段,而含硅质岩层段包括孤峰组和大隆组,但对硅质岩的硅质来源、成因和构造环境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使得难以精确评价中上二叠统硅质岩页岩气潜力。本文以下扬子区港地1井孤峰组和宣城牛山剖面大隆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测、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主微量元素、XRD、有机地球化学等多种分析,对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来源、硅质岩成因和硅质岩形成时的构造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孤峰组和大隆组的沉积分布特征,进而对目的层段页岩气潜力进行评价,阐明了页岩气有利区带。取得主要认识与结论如下:(1)依据岩性、生物化石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孤峰组和大隆组进行了详细划分,分析了硅质岩的来源、成因和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孤峰组自下而上可分为3段,孤1段为钙质泥岩-泥岩段,含有孔虫等生物化石,夹薄层硅质岩,具有热液和生物综合成因特征,形成于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孤2段以黑色硅质岩和硅质泥岩互层为特征,见有大量的放射虫化石,硅质岩主要为生物成因,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向远洋盆地过渡的构造环境;孤3段主要为泥岩,含少量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的环境。大隆组也可进一步划分为3段。自下而上,隆1段主要为灰黑色硅质泥岩和泥页岩,硅质和含硅质泥岩为生物和热液综合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的环境;隆2段主要是硅质岩和硅质泥岩,含大量放射虫化石,硅质岩为生物成因,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向远洋盆地过渡的环境。隆3段以钙质泥岩为主,硅质岩主要为热液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2)借助连井剖面与沉积相分析,阐明了孤峰组和大隆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硅质岩的展布特征。下扬子区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主要形成于陆棚-盆地相沉积。中二叠世(孤峰期)在栖霞组沉积以后,下扬子区发生较大海侵,海水变深,由原来的栖霞期碳酸盐开阔台地转为滨外硅质岩沉积,但古地形仍继承了栖霞期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全区沉积相简单、稳定,大部分地区为盆地相和陆棚相沉积,皖南东至以南,赣北地区形成碳酸盐台地环境。全区南高北低,沉积相整体呈北东向展布,表现为盆地-陆棚相古地理格局,并伴随有多个小型凹陷。整体上孤峰组沉积厚度由西南向东北厚度逐渐变薄。晚二叠世长兴期的时候,经历了范围较大的海侵活动,由南西方向经扬子海侵入,研究区绝大部分被扬子海淹没。长兴期整体上呈台地-台地边缘-陆棚相的沉积格局,岩性、岩相变化界线清楚,台地和陆棚的变化位置大致在江阴-广德一线。此线以西为半闭塞海滞流陆棚环境下的大隆组硅质岩、硅质泥岩沉积,夹粉砂岩与薄层灰岩。此线以东主要为台地环境下的长兴组灰岩。(3)查明了下扬子区孤峰组和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及其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了孤峰组和大隆组页岩气潜力,优选了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带。下扬子区中上二叠统暗色泥岩发育,其中孤峰组黑色泥页岩一般分布在20~80 m之间,大隆组沉积厚度多为20~40 m。烃源岩有机碳分布变化较明显。孤峰组和大隆组有机碳含量高,孤峰组泥页岩TOC普遍高于5%,大隆组的有机碳含量一般也在3~5%。孤峰组和大隆组有机质类型以Ⅱ和Ⅲ为主,少量Ⅰ型。总体上,中上二叠统发育多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单层厚度和累计厚度均较大,有机碳含量高,类型好,成熟度主要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早期阶段,处于有利生气期范围内,页岩气潜力较大。采用综合分析法对研究区页岩气潜力进行了分析,优选了页岩气有利区。从地质条件看,孤峰组和大隆组页岩气潜力大,特别是孤峰组和大隆组2段为硅质岩最富集层段,具备有利的压裂条件,有机碳含量一般在10.35%和5.67%,为页岩气开采有利层段,是研究区最具潜力的目的层段,其中沿江无为盆地和宣广盆地二叠系泥页岩页岩气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优势,为研究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首选区块。
其他文献
学位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是传统化石燃料的有效替代品。电解水制氢是一种有效的制氢方法。尽管贵金属铂基材料在电解水析氢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但其昂贵的价格和有限的储量极大地限制了其商业应用。因此,研究开发高效廉价的非铂基析氢催化剂是实现电解水制氢广泛应用的关键。目前,研究人员已开发出多种非铂基催化剂,但其性能与铂基催化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碱性析氢中
机械零件最常见的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疲劳断裂也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常见的失效形式,且现代社会对飞机的飞行性能有很高的要求,这需要航空发动机提高其推力和推重比,因此对叶片等薄壁零件提出了包括疲劳寿命在内的更高的使役要求。疲劳裂纹多起源于零件表面,而表面强化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零件疲劳寿命,提高零件的使役性能。激光冲击强化技术(Lasershockprocessing,LSP)技术是最新且高效的表面强化技术
能够发出特定白光的标准白光源作为物体颜色评价的基准,在颜色传感领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于具有标准白光发光性能的新型发光材料(如白光LED)的研究,对颜色传感领域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益处。而稀土掺杂玻璃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发光性能的荧光材料也备受关注,在发光领域有非常多的研究。在本课题中,我们研究了Dy3+掺杂的Zr F4-Ba F2-Al F3-Na F(Dy3+:ZBAN)玻璃的白色发光特性。主要的研
深度神经网络在许多复杂应用场景中证明了其替代人类智能进行决策的潜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大量嵌入了深度神经网络控制器进行智能控制。深度神经网络黑箱本质、神经元数量大和非线性的特征,使得对其行为进行理解和分析非常困难。特别的,如何确保深度神经网络控制的安全攸关系统满足必须的安全性质,成为迫切而又极具挑战的难题。基于混成系统为安全攸关信息物理系统建模,运用形式化验证技术分析验证系统的行为是否满足安全性质
太赫兹因为其透射能力以及低单光子能量等特性,常用于太赫兹成像,其成像技术已经在无损检测、安检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然而,与X射线相比,太赫兹虽然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但因为其波长比X射线长,导致其所成图像模糊。为了解决相比于焦平面处图像更模糊的离焦图像去模糊问题,文本在太赫兹调频连续波成像系统的实验条件下,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去模糊算法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根据图像模糊模型,研究了太赫兹离焦图像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层、超高层建筑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带来了深基坑工程的施工问题。如何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成为地质与岩土工程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基坑的支护结构是保障基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混凝土支撑和地下连续墙应用广泛。因此,对于混凝土支撑轴力的测试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课题组高精度光纤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对混凝土支撑
磨削加工是用来获得高精度工作表面的精加工工艺之一。影响零件表面质量的因素除了设备和工艺参数外,振动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磨削过程中的振动形式主要为受迫振动和自激振动,发生在砂轮与工件之间的自激振动称为磨削颤振。颤振会使系统动态特性发生改变,同时,动态特性会以磨削力和磨削深度的形式影响磨削接触区的温度场分布,而温度场的分布又是金相组织转变的关键因素。磨削淬硬加工是工件表层金相组织随着接触区温度变化,先奥
随着生物质应用的快速增长,一些磷含量较高的生物质的资源化应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热解可同时制备碳、气、油产品,具有较高的能源转化效率和市场应变能力,是含磷生物质的一种极具潜力的利用方式。但当前磷对生物质热解基本特性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磷添加对热解碳气油产率及产品组成特性的影响机理有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选取三种磷酸盐作为添加剂,使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不同磷酸盐作用下玉米秸秆的热解试验,研究了磷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