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所含內容豐富,是當今研究商代史不可或缺的一手資料。商代地名研究是商代政治疆域、經濟文化、族群關係、軍事戰爭、社會組織形式等研究的重要基礎;甲骨文中含有大量的地名、方國名,是研究商代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料。地名的認定、統計與地望的考證是研究甲骨地名的兩個主要內容,從甲骨文發現以來就備受學人關注,相關研究成果豐碩。地名統計方面,由於所見材料的限制和判斷地名標準的差異,各家統計數據有一定的差異,混淆族名、人名與地名是造成差異的原因之一;地望考證方面,“文獻對照法”與“干支係聯法”是考證地望的主要方法,但由於古今地名變遷、異地同名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係聯標準不一、缺乏可靠的考古證據等原因,各家所取參考不同,對地望考察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多數地名地望並未取得統一意見,因此甲骨地名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近年來,隨着甲骨學的發展,新材料、綴合不斷增多,釋字、釋文日益準確,數據庫建設逐步完善等,為重新整理與研究甲骨文地名帶來了新的契機與便利。基於此,本文在構建完整甲骨地名數據庫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在準確釋讀文字的基礎上,重新整理、統計、係聯甲骨地名,考證甲骨地名地望,最大程度構建出甲骨地名系統。本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本章主要對學界關於甲骨地名的研究做了學術史梳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地名的認定、地望考證以及在前二者基礎上進行的地理綜合研究是研究甲骨地名三個主要方面;地名認定主要在於對甲骨地名數量的統計和地名用字的文字考釋;地望考證是在文字考釋的基礎上進行古今地名對照;地理綜合研究則是在準確判斷地名及考證地望的基礎上研究商代的政治疆域、地理分區(田獵區、農業區等)、族群分佈、方國分佈、軍事戰爭等,本章以此為綱對學界研究做了梳理。本章還交代了本文在研究甲骨地名與考證地望時堅持的幾點原則。第二章主要對甲骨文中所見地名進行了再統計。本文注意區分地名與方國名、族名以及人名,共統計出甲骨文地名約794(含存疑)個,其中單純地名475個;區域名或場所名58個;與方國名或侯、伯氏名有重合者60個;與其他國名或族名、人名重合者113個;存疑88個。第三章在考證商代黃河在今河南境內逕流的基礎上,對卜辭中的近河地名做了梳理與地望考證。商代黃河從今河南鄭州市北至今衛輝市東北大致呈南北流向,此後經淇縣南、滑縣北到濮陽縣西一段大致呈東西流向,在濮陽市西轉折向西北流經內黃縣西,後一路向北流入今河北省。商人以黃河為界,將近河區域劃分為“河東兆”“河西兆”“河南兆”,卜辭中所見“河”“囧”“柚”“糞”“良”“襄”“矛”“(?)”“散”“向”“冥”“協”“黎”“鯀”“鬥”“夫”“戚”“(?)”“馬方”“(?)”等是近河地名,他們大多分佈在今河南省北部商代黃河沿岸。第四章以帝辛十祀征夷方這一重大軍事事件為參考,在修訂此次伐夷日程譜的基礎上,對所涉地點及相關地點地望做了考察。此次伐夷方往返路綫為:大邑商—雇—嘉—香—喪—樂—冒—慶—商—吉—商—郊—(?)—徹—(?)—(?)—危—攸—(?)—鳩—(?)—淮—(?)—輝—階—(?)—(?)—(?)—呆—永—(?)—攸—截—危—叉—洗—(?)—(?)—(?)—杞—瓚—(?)—冒—商—樂—喪—香—敢—奠—敖—夷圍—嘉—云奠河邑。此次征伐的主戰場位於今山東省菏澤市境內,相關地點主要分佈在今河南省東北部與山東省西南部。第五章以一些軍事事件排譜為參考對相關地名進行了係聯與地望考察。主要以“南丰方”“四丰方”“亘方”“基方”“盂方”“舌方”“土方”“召方”“絴方”“陰美方”“(?)”等為中心,對有關事件進行了排譜,對所涉地名地望進行了考察。相關方國主要分佈在王畿四周,其來犯商王朝領地主要分怖在王畿邊緣地帶,商王與相關異族的軍事活動涉及地點也多分佈在相應方國與商王都之間。第六章主要討論商王朝的田獵地。本章以“(?)”“敦”“盂”“喪”為中心,以同版均記有占卜地點或驗辭的卜辭為係聯材料,參考同辭地名、王步卜辭、貞夕卜辭等,對一些田獵地進行了係聯;並逐一對卜辭中所見田獵地做了梳理,對相關田獵地的共版地名做了逐一梳理。商王習慣性田獵地主要分佈在王畿及王畿附近地區,並未超出王都過遠,以位於今河南省東北部為主。第七章主要討論甲骨文中所見商代地理系統。該章對本文的研究思路做了總結,對商代晚期王畿範圍、卜辭所見田獵地分佈、農業地分佈、倉廩分佈等做了討論。商代晚期王畿以太行山、商代黃河為天險,大致包含今河南省安陽市、鶴壁市、新鄉市、濮陽市、河北省邯鄲市等區域,卜辭中所見田獵地、農業地也大多分佈在此區域,其中黃河沿岸是商代重要的農業地,倉稟地多分佈在王畿核心區域,距離王都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