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乌托邦”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托邦”自从英国学者提出来之后,一般是指理想的世界,包含着古往今来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思考,是激发人们创造美好家园的动力。 但是在当代对乌托邦的认识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景况同传统乌托邦想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乌托邦似乎已经丢失了其理想性的光环,其合理性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挑战,人们似乎已经不再相信乌托邦这样一个虚幻的世界存在的价值了,寻找“乌托邦”就是通过对乌托邦的内在依据的思考,重现乌托邦的合理性和价值。这种寻找是结合着笔者对乌托邦的认识展开的,本论文从对文学中乌托邦意识的分析入手,对乌托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根据近代以来乌托邦所面临的局面的,通过波普尔对乌托邦的批判和审美乌托邦这两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的分析,寻找到了乌托邦与自由之间的关系。然后由此入手,寻找到了乌托邦与人存在之间的必然联系,论述了乌托邦存在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汤显祖是明代晚期一位富有浓厚思想家气质的戏曲作家,他的"临川四梦"以其深邃的思想意蕴和完美的艺术风格堪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该文从整体角度出发,以期通过分析
上世纪20年代,自苏联留学归国的蒋光慈高唱着“东亚革命”之歌登上文坛。作为中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蒋光慈的文艺创作是在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观的指导下发生的。受近代各种
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坛,女性作家群的崛起无疑开启了现代文学史独具魅力的新篇章.近几年来,随着评论者们对女性作家的普遍关注,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频繁,苏雪林也逐渐显示出
一切自然语言都有羡余性,羡余性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征.本文结合大量语料事实,对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进行考察,对它们在语义和语用平面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就其成因、
废名(1901-1967)是京派小说最早开始创作的作家之一.解放前的创作大概间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创作风格富于变化.他的理论与创作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学贯中西的学者型作
口语词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口头使用的词汇,具有通俗、活泼、亲昵等表达效果,是词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成员。《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作为一部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