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对弧边招潮蟹的毒性效应及盐度对其存活、摄饵的影响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a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中的氨氮是指以非离子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2011年我国将氨氮污染物新增为“十二五”污染减排水环境约束性指标之一。过量的氨氮不仅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还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易于辨识,易于采集,栖息地固定,生命周期长,资源丰富,所以常被用做监测环境污染物的指示物种。本文旨在研究弧边招潮蟹对氨氮的耐受性,同时研究了盐度对其存活与摄饵的影响,为探究利用弧边招潮蟹监测氨氮污染提供基础资料。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设置0、5、10、15、20、25、30、35、40共9个盐度梯度(每个盐度梯度30只蟹),进行盐度对弧边招潮蟹存活和摄饵影响的试验。结果发现,盐度渐变时,盐度5~205d后蟹存活率100%,盐度0~35蟹能摄饵,盐度5~10摄饵最佳。盐度骤变时,盐度5~205d后蟹存活率100%,盐度0~30蟹能摄饵,盐度5摄饵最佳。(2)在pH8.09、水温28±1℃、盐度5条件下,进行了氨氮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弧边招潮蟹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氨氮对头胸甲甲宽小于1.5cm、1.5cm、1.5-2.5cm3个生长阶段的弧边招潮蟹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7.28、71.49和90.57mg·L-1,三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对应的非离子氨浓度为3.71、5.61和7.11mg·L-1;氨氮的安全浓度分别为4.73、7.15和9.06mg·L-1,对应的非离子氨浓度为0.37、0.56和0.71mg·L-1。结果表明,氨氮对弧边招潮蟹的毒性与氨氮浓度和中毒时间呈正相关。3个生长阶段弧边招潮蟹对氨氮的耐受性大小次序为:头胸甲甲宽1.5cm至2.5cm之间>甲宽1.5cm>甲宽小于1.5cm。(3)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了不同氨氮质量浓度环境(0、2.62、10.47、20.93mg·l-1)和处理时间(1、3、9、18d)的组间差异,研究氨氮胁迫对弧边招潮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的血细胞总数(THC)在氨氮胁迫的第1、9、18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第3天,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低浓度的氨氮胁迫在短期内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但高浓度的氨氮胁迫会抑制其活力。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使MDA增加速度不同,浓度越高,MDA在蟹体内累积量越大。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末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已达到20亿公顷。中国政府对粮食作物转基因研发的战略是保证抗虫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转基因的研发力
本文研究了冬、春两季火烧对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相应火烧处理下优势种本氏针茅的生理指标变化,得出以下结果:   (1)不同火烧处理对群落特征产生不同的
土壤质量反映并代表土壤的健康状况,是土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好坏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方式、生态系统类型以及土壤多种内部属性的相互作用。土壤质量评价及土壤质量随
力效应细胞是指能对力刺激产生响应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等。力效应细胞在受到力刺激时表达IGF-1基因的剪接变异体I
隐子草属Cleistogenes Keng是耿以礼以秋隐子草Cleistogenes serotina(L.) Keng为模式种建立的,该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多数为优良牧草和固沙植物。根据Flora of China记
本研究以尾状山羊草(Y46)为材料,克隆了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α-,γ-和ω-醇溶蛋白的编码基因,并根据其编码基因推导出氨基酸序列,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它们的分子结构。主要结果如下:1、SDS-PAGE分析了Y46的HMW-GS组成,结果表明,Y46共有两个HMW-GS,根据HMW-GS的分子量确认分子量较大的为x亚基,较小的为y亚基。x亚基的迁移
保单质押贷款是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是保单所有者以保单作为质押物,按照保单现金价值的一定比例获得短期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对金融机构经营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保单质押
胚胎着床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活化的胚胎黏附到处于接受态的子宫腔上皮,胚胎滋养层细胞侵入子宫基质细胞,以及基质细胞发生蜕膜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核磷蛋白1(Npm1)是细
E(spl)my基因是果蝇中的剪切增强子,为Notch信号通路的下游调控靶基因,与果蝇的神经发育调节有关,目前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果蝇中进行,家蚕、小鼠等哺乳动物中也有发现Notch途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