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等离子体作为宇宙中物质的主要组成,是空间物理研究的重要对象。等离子体层是磁层中最冷的部分,这部分的等离子体受近地空间电磁场的约束与地球共转。其的密度分布和动态变化受到磁层中磁暴,亚暴,波粒相互作用等物理过程的影响。而等离子体的分布变化也会影响到磁层中波的激发,间接影响高能粒子的沉降。本文对等离子体层在磁暴和亚暴期间的变化做了模拟和观测分析,并初步讨论EMIC波(Electromagnetic Io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离子体作为宇宙中物质的主要组成,是空间物理研究的重要对象。等离子体层是磁层中最冷的部分,这部分的等离子体受近地空间电磁场的约束与地球共转。其的密度分布和动态变化受到磁层中磁暴,亚暴,波粒相互作用等物理过程的影响。而等离子体的分布变化也会影响到磁层中波的激发,间接影响高能粒子的沉降。本文对等离子体层在磁暴和亚暴期间的变化做了模拟和观测分析,并初步讨论EMIC波(Electromagnetic Ion Cyclotron Waves,电磁离子回旋波)对低能离子分布的影响。我们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AL指数驱动的电场为基础,推导等离子体层质子的相空间分布,建立新的方法模拟等离子体层。我们模拟了2014年2月18日到22日发生一系列磁暴事件时,等离子体层的在磁赤道面的演化。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出磁赤道面视角,等离子体层在磁暴期间较为细致的演化。通过模拟,我们发现,等离子体层整体对磁暴的响应在3个小时内,但是大磁暴对等离子体层的影响可以达到1-2天;我们的模拟中,等离子体层持续收缩,等离子体层顶始终被对流电场压制在约2-3个地球半径的距离,说明等离子体层的回填需要比侵蚀更长的时间。我们在分析等离子体层问题时,要考虑1-2天内地磁活动的变化。2、对月球视角的等离子体层的形态和演化的认识。(1)通过IMAGE/RPI(Imager for Magnetopause-to-Aurora Global Exploration/radio plasma imager,磁层顶-极光全球探测成像卫星/无线电等离子体成像仪)模型的电子密度经验公式结合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对月球视角的等离子体层静态成像,成像结果能基本反映等离子体层的侧面形态,地磁的倾角对等离子体层的成像有很大影响。(2)我们利用嫦娥三号卫星6个月的极紫外数据,分析了不同地磁条件下,等离子体层侧面形态。我们发现在地磁平静时期,等离子体层整体舒展,呈弥散状态;地磁活跃时,等离子体层顶边界清晰,等离子体层的南北厚度变薄。(3)我们对亚暴和磁层稳态对流条件下的等离子体层观测进行了分析,此次观测中等离子体层实际的填充速度比模拟的结果快。磁层稳态对流开始后,等离子体层并未持续收缩,其层顶位置逐渐弥散,并未发现磁层稳态对流对等离子体层有明显的影响。(4)我们在向阳侧观测到了等离子体层顶的两次收缩。综合RBSP(Radiation BeltStorm Probes,辐射带磁暴探测器)的卫星穿越资料并结合第三章的模拟,我们认为昏侧和日侧之间的羽结构,会对侧面视角的等离子体层向阳侧位置造成影响。3、讨论EMIC波对低温等离子体投掷角调制的理论基础并得到了初步模拟结果。通过线性Hall-MHD(Hall-Magnetohydrodynamics,霍尔磁流体动力学)理论求解EMIC波的波场,同时在理论上研究EMIC波的对离子投掷角分布的影响。初步的模拟得到了EMIC波的色散关系和波数随时间的演化。后续的模拟,我们发现受大振幅EMIC波触发的整体速度的影响,离子数密度在投掷角在~90附近增强,离子投掷角的分布受波的调制,调制周期是EMIC波周期的一半。EMIC波对冷离子投掷角分布调制显著,对热离子投掷角分布几乎没有影响;对于相同能段的离子,EMIC波对的调制比更明显,对O的调制和其它离子显著不同;振幅越大的EMIC波,对离子投掷角分布的调制越明显;当波和磁场存在夹角时,由于波波耦合产生的高频谐波叠加导致,离子投掷角调制的周期被调制。
其他文献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道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降低行人在事故中所受的伤害已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一大热点,各国保障行人的生命安全,陆续出台并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人体损伤相关的评价办法。在人-车碰撞过程中,发动机罩板是与行人头部发生直接接触的主要区域,极易造成较大损伤、甚至死亡。为此,需要围绕发动机罩进行深入研究来实现汽车行人头部保护性能的提升。同时,发动机罩还需要满足不同工况下的力学性
汽车工业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从中国汽车保有量来看市场仍然巨大,需求旺盛,而无论对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或是新能源汽车,汽车的轻量化和安全性都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在轻量化技术的路径上,依托于使用先进的尺寸优化设计方法,对汽车车身结构的尺寸进行优化,实现轻量化,同时提升车身结构的耐撞性。在汽车车身的优化设计上,传统的基于梯度(导数)的算法难以解决汽车优化问题中的高度非线性问题,而启发式的随机搜
钢铝混合车身作为多材料混合车身发展趋势下具有代表性的车身结构,是目前实现汽车车身轻量化的重要手段。如何将钢铝混合材料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已成为钢铝混合车身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自冲铆接工艺作为一种冷成形连接工艺技术,是钢铝混合材料的主要连接工艺之一,能够实现三层甚至多层板材的连接。目前,关于自冲铆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层板材铆接,虽然三层甚至多层板材在车身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有关多层板材铆接的研究较少。为进
现实生活中,人体发生跌倒行为比较常见,交通道路上的行人跌倒行为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车辆视觉检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行人跌倒行为,将在保障行人生命安全、交通管理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跌倒行为检测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取更有效的跌倒行为特征,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证跌倒行为检测的准确率。基于此,本文将融合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作为跌倒行为特征,本文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深入
国内外的航天实践表明,单粒子效应(Single event effect,SEE)是空间环境中诱发卫星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随着半导体器件工艺尺寸的不断缩减,微纳器件中单粒子瞬态(Single-event-transient,SET)脉冲效应引发的错误逐渐成为总软错误中的主导因素。深入研究微纳器件中SET脉冲的电荷收集、传输规律和在电路中传播引发的错误结果,并揭示其内在作用机制,可为抗辐照芯片设计
超声成像系统的成像分辨率往往与所选用的阵列孔径正相关,即分辨率随有效孔径的增大而提高。但在现实条件中,孔径的增大不仅会增加制造成本,提高制造难度,同时也会限制其的应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合适的超声成像方法,在提高超声系统成像分辨率的同时保证较高的信噪比和时间分辨率。本文受到基于压缩感知的无透镜鬼成像方法的启发,有意将关联成像与超声成像系统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声关联成像方法
临近空间大气温度不仅影响各种航天器的发射与再入轨过程的安全性,同时也是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等模型的建立和光化学耦合物理机制的重要参量。因此,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场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较大的军事应用价值,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国际上对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廓线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氧气A波段气辉的光化学反应机制、
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多卫星和多地磁台站联合观测分析了两例主相亚暴的触发特征,线性拟合分析了第23和24个太阳活动周内太阳极紫外辐射与磁暴强度的相关性。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Cluster星簇、Double Star、LANL系列和THEMIS多卫星和多个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联合分析了2005年8月24日强磁暴(SYM-Hmin~-179 n T)主相期间的强亚暴(AEmax~3708
磁重联是太阳风和磁层之间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的重要物理过程,氧离子(O+)不仅能够参与磁重联,还可以降低重联率,进而影响太阳风的能量和物质进入地球空间。研究向阳面磁层顶氧离子随太阳风条件,地磁活动和太阳紫外/极紫外辐射通量的变化,以及氧离子在上述不同条件下的空间分布不仅有助于理解氧离子在磁层的输运和逃逸,而且能为研究发生在向阳面磁层顶的磁重联和K-H不稳定性过程提供启示,还能帮助分析氧离子对太阳风能
稳定可靠的太赫兹源是太赫兹技术得到广阔应用的基础条件。基于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的倍频器是太赫兹固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限于肖特基二极管击穿电压较低、漏电流较大和太赫兹单片倍频电路的制造技术等因素,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单片倍频电路使用频率和输出功率不高。同时,由肖特基结处的界面陷阱电荷引起的隧穿效应造成功率的泄漏,这一现象随着输入功率和工作频率的增加而愈加显著。因此,国内对太赫兹单片集成倍频器的研究还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