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中蒙关系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tony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国是一个地处亚洲的内陆国家,位于中国以北、俄罗斯以南。历史上,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都曾经主宰过蒙古高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7世纪末被纳入清朝版图。辛亥革命以后,清朝覆亡,外蒙分裂势力趁机倒向沙俄,宣布独立。在整个冷战时期,蒙古国一直都附庸于苏联,对华政策也紧随苏联。但冷战结束之后苏联解体,解体后形成的新国家对蒙古国的控制力也日渐衰落,同时,对蒙古国的援助也日渐减少,而与此同时,中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力日趋增长。中蒙两国在经贸上的往来日渐增多,随着中俄关系的回暖,中蒙政治文化外交上的互动也随之增多。
  蒙古国地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因冷战时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使得中蒙两国之间没有了缓冲地带,关系一度恶化。冷战结束后,蒙古国认识到了自身缺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全方位、多支点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得中蒙关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更多领域开始了互动。由于其独特的地缘特性,中蒙关系的稳定与发展也有利于蒙古能够继续成为中俄两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缓冲地带。冷战结束后,蒙古国借助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适宜的对外政策,加之中蒙两国的经济结构有着高度的互补性,经贸往来迅速增长,蒙古国成为了中国贸易的“后花园”。同样是基于两国地理位置相邻,自然环境相似,而两国境内的蒙古族又同出一源且文化相通,这使得两国人文交流能引起共鸣。由此可见,由于地缘特性,两国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彼此影响,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两国应该继续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也借此让两国都能受益。
  本文回顾了冷战时期的两国关系,并从中做出了经验总结。在政治方面,蒙古国与中国应当增强信任度,同时增强国力,最大限度的做到独立外交,减少大国力量的涉入。在经贸方面,同样要加强信任与合作,要争取双边商品输出比例的平衡,建立多边共赢的贸易关系。在文化上,两国要尊重文化差异的存在,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深入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蒙关系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紧密,并且会一直朝着有益于双方的方向发展。两国在冷战后各方面的往来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相信这将成为两国以后进一步深入交流的铺垫。
其他文献
在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档案工作者的自我身份认同状况和社会大众对档案工作者的认同状况。发现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自我身份的认同焦虑状况,主要表现为职业情感体验不佳、职业环境满意度低和从业意愿低等几个方面;社会对档案工作者的认可程度低,主要体现为对档案工作的价值认可度低、认为档案工作者综合素养不高和档案利用体验满意度低等几个方面。档案工作者身份认同危机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危机
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技术常常是作为非常重要的控制变量来构建模型,而其他因素如:汇率、经济波动等也会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但是在早期的模型中却没有考虑进去。通过对后发经济体汇率调整的增长效应进行研究,横向比较后发经济体长期汇率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寻找成功实现赶超的各后发经济体汇率调整和经济增长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一般规律,为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待汇率的调整对经济增
学位
在世界各国的长期发展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异日益显著,经济增长差异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传统经济学理论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解释这种差异的来源,虽然这些理论给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但它们却无法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对待创新与资本积累的态度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创新,推动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一些国家却恰恰相反,而人力资本概念的引入改变了这种困境,人们发
学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成为对中国实施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最多的经济体之一。这些非关税壁垒种类复杂,覆盖我国各个产业,已成为影响中欧贸易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从源头上认识欧盟对华非关税壁垒决策的制定逻辑,理解和把握欧盟相关贸易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择以欧盟对华非关税壁垒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动因展开研究。  论文运用理论分析、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
学位